![]() |
三弦,是我國傳統的彈撥樂器,由于三弦琴桿無品,彈奏旋律時音域間高低變化自由,可奏出各種滑音,在所有說唱、戲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襯托作用,在轉調和演奏有半音的樂曲時尤為靈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調,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每逢頭場演出,則必鬧“花頭臺”。“花頭臺”又稱“鬧花臺”,是一部較為完事的婺劇群體音樂,包含了吹、拉、彈、打等民族樂器,因其熱鬧、喜慶而受到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一把三弦鬧花臺”的絕技,即是用一把三弦,模仿演奏出鼓、鑼、鈸、镲、琴、胡等樂器的聲音,需要演奏者具備超高的彈奏技巧。
正是因為三弦彈奏難度較大,現在,民間會彈三弦的人越來越少,這塊民樂瑰寶門庭冷落,正面臨失傳的危險。然而在蔣堂鎮卻有一位熱愛三弦的普通百姓,已過花甲之年,依然孤獨而堅定地走在三弦彈奏傳承之路上,他就是曹能雪。
深陷三弦魅力半輩子
曹能雪是中戴鄉曹界村人,今年已經六十有一,但眼前的他,有著精瘦的身材,烏黑的頭發,看著只有三、四十歲的模樣,笑起來還帶著孩子般的稚氣。
曹能雪是家里的獨子,雖然家中清貧,但一家人都把他當做掌上明珠,只要有吃的都讓他先吃,在揭不開鍋的艱難生活下,父母還是咬著牙供他上了四年學。曹能雪也是懂事孩子,從小放牛,再大一點就幫著父母一起種田。
清朝末年,民樂演奏班稱為“鑼鼓班”,主要以大鑼大鼓為具,外添嗩吶,專為板凳龍鳴鑼開道,湊喜助鬧之用。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道士班”,主要用鼓板、木魚、銅鈴、小镲等為逝者超度亡靈做功德,至民國末年,演變為十種器樂合奏,稱為“十響班”。到解放初期發展為既有吹拉彈之樂聲,又有引吭高歌之唱腔,故又名“坐唱班”。
在曹能雪小時候,曹界村是一個大村,人口將近800人,村里的文化活動開展得異常火熱,只要村“十響班”有演出,小小的曹能雪就愛去湊熱鬧,音樂的魅力讓他欲罷不能。16歲,曹能雪自學了二胡,并加入了村宣傳隊唱樣板戲,不僅要伴奏,有時還要登臺演出,雖然都是配角,但在宣傳隊的日子,讓曹能雪徹底愛上了戲劇。“那時候,大家上午干完農活吃了午飯,就聚在一起,先拉上一陣二胡,也不休息,拉完了又背起鋤頭上田里干活。”曹能雪笑著說,“當時正在興頭上,連做夢都在拉二胡呢。”
會與三弦邂逅,結緣于一場婚禮。那時曹能雪的堂兄弟去別村娶媳婦,他隨迎親隊伍來到對方家,親家準備了滿滿一桌的點心來招待。而此時,正拿起一塊糕點往嘴里送的曹能雪忽然耳尖地聽到遠處傳來一陣獨特的音樂聲,音色似二胡,又不似二胡般凄涼,他怔怔地放下點心,循著聲音找到了彈奏者。
曹能雪一看那人手中的樂器就疑惑了,只見那樂器有著二胡的琴頭、琴桿和琴鼓,鼓皮卻與二胡的截然不同,質地特別的厚,“看來你是個行家啊,這的確不是二胡的鼓皮,而是從三弦上拆下來的。”“三弦?這是什么樂器?”這是曹能雪第一次聽說三弦,演奏者從家里拿來一把已經斷成兩截的三弦,送給了曹能雪。
為了修復這把三弦,曹能雪只能照著原樣自己做琴桿,但每每都彈奏不出三弦的聲音,幸運的是,在一次偶遇中,有一個人也有一把三弦,琴鼓壞了但琴桿完好,就把它送給了曹能雪,琴鼓和琴桿一湊,再信手一撥,歡快、跳躍的琴聲讓他不禁心頭一震,立刻愛上了這個神秘樂器,開始了他的三弦摸索演奏之路,這一愛就愛了半輩子。
難尋三弦老藝人
經過多年的摸索,曹能雪已經能夠用三弦彈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但他并不滿足,開始四處尋找民間三弦藝人,26歲,曹能雪編起了竹蒸籠,開始了走家串戶的流動生活。
尋藝的道路坎坷而曲折,行至遂昌縣北界鎮,據說有人會用一把三弦鬧花臺,但多方打聽后,卻得知演奏者早已去世。自古以來,民間有很多眼盲者為生計而學習樂器,尤以二胡等傳統樂器為甚,其中不乏大師級的人物。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曹能雪只要遇上一位在外自求生計的眼盲者,都要上前一問:“你會三弦嗎?”
在羅埠鎮陳村,曹能雪就遇上了一位正在給人算命的瞎子,“你會三弦嗎?”瞎子怔了一下,卻沒有回答,“你會用三弦鬧花臺嗎?”曹能雪不死心地繼續問。“不會!不會!”算命瞎子不耐煩地揮揮手。曹能雪拿出了每天隨身攜帶的三弦碼子遞給他,這是他自己親手做的,雕有鏤空花案,十分精致。瞎子伸手一摸,就不說話了,轉頭回了家,可惜的是他也只有一把鼓面已經破損的三弦,“你別總是往外跑,就在附近找找,聽說湯溪鎮禾邊程村有個叫程樟貴的盲人就會用三弦鬧花臺。”
程樟貴是湯溪鎮遠近聞名的三弦藝人,原湯溪縣文化館還曾為他全程錄過音,并通過縣級廣播面向全縣播放,引起過轟動。現任蔣堂鎮文化站站長程明芝就是程樟貴的侄子,“當時我們和大伯兩家間只隔了一塊木板,木板上還有好幾個破洞,曹能雪來求藝的那天,正下著大雨,我就通過木板上的洞偷偷地往里瞧。”
程樟貴得知了曹能雪的來意,立刻拿出了三弦,酣暢淋漓、完完整整地彈奏了近18分鐘的《花頭臺》,把吹、拉、彈、打等民族樂器模仿得惟妙惟肖,時而似行云流水,時而似珠落玉盤,把曹能雪聽得一愣一愣的,半天回不過神來。“這實在太難了,我彈不了。”考慮再三,曹能雪還是打了退堂鼓。
說來也是緣分,程明芝后任中戴鄉副鄉長兼文化站站長,他找到曹能雪,不斷鼓勵他繼續學習彈奏三弦,而當曹能雪終于決定要堅持下去的時候,程樟貴已經去世了。“這真的是我畢生的遺憾,三弦如果就這么失傳了,我真的好不甘心吶,真的太可惜了。”曹能雪轉頭抹起了眼淚,“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找到幾名民間三弦彈奏者,一起努力把這門傳統藝術傳承下去。”
如今曹能雪做著廢品收購的生意,通過多年的回憶、自學和摸索,如今的他已能抱著心愛的三弦淡定自若地演奏,撥彈間瀟灑而隨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