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源頭,莘畈打贏水環境整治第一仗
8月20日,在莘畈鄉,記者采訪了該鄉黨委書記朱立功、鄉人大主席李水平。據介紹,莘畈水庫水源涵養區涉及莘畈鄉6個行政村,有養豬戶42戶,生豬存欄數5000頭(其中母豬420頭),要拆除的豬舍面積達1.2萬平方米,室外水泥硬化2574平方米,圍墻717平方米。4月25日,莘畈鄉全面啟動整治工作,要求集中時間、精力攻堅克難,務必在區里規定的7月25日前完成協議簽訂,9月底前完成豬舍拆除任務。
從4月25日到7月25日,水源涵養區整治攻堅戰正式打響。全體鄉干部、大學生村官進村入戶調查摸底、宣講政策、動員關停,并采取戶頭包干制。朱立功說,“這是關乎十幾萬人口的民生大事,區政府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求,因此我們設立責任制,每位干部都是責任人,任務要求明確,要求每月匯報一次完成進度,每周一次進行公告欄公告,并進行總結反饋。”
為了完成任務,鄉干部多次上門做養殖戶的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的請其他村的干部幫忙,有的叫來了自己的朋友。最大的難處是生豬處理問題,副鄉長洪少波作為吳村組組長,一個人抗起了二三千頭生豬的處理重任,他找人收購成品豬,帶著收豬戶一戶戶上門做工作,盡量讓各養殖戶減少損失。為了解決生豬銷路問題,他“冤枉氣”沒有少受,任務照樣提前完成。
鄉干部真誠的工作態度也感動了村民。有的村民思想通了,也自覺配合整治工作。如吳村村民吳某,已養豬多年,有豬舍900多平方米,養有母豬38頭和生豬190多頭,洪少波就多方聯系,專門從衢州、龍游等地帶來客戶,收購了吳某所有的生豬和母豬。
再如井下村的老干部祝仕成,他當過村支書,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他家建有豬舍600多平方米,當時還有存欄豬300多頭,經鄉干部上門做工作后,他第一個在《莘畈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豬舍拆遷補償協議書》上簽了字。經過聯系,他賣出了部分生豬,在處理生豬和豬舍的問題上,祝仕成多次與家人發生矛盾,但他以大局為重,堅持把生豬和豬舍處理掉。就在7月3日這天,他將最后的一批生豬賣給了收購戶,為此還虧了幾千元錢。
不僅如此,祝仕成還積極配合整治工作,動員別的養豬戶早日把生豬和豬舍處理掉。在他們的帶動下,許多養豬戶也紛紛在協議書上簽了字。
在莘畈鄉,還有不少像洪少波這樣不怕苦累、帶頭肯干的干部。鄉干部們咬定目標,為了工作,夜以繼日,全力以赴。這次整治真正體現了該鄉全科干部的辦事能力。莘畈鄉黨委、政府通過整治,在攻堅破難中鍛造了一支“獅子型”的干部隊伍。
7月5日,水源涵養區的所有養殖戶都在協議書上簽了字。8月7日,5000頭生豬全部被清欄。8月15日,農戶將養殖場自行清理完畢。在整個拆遷工作中,沒有一個強拆戶。
到目前為止,該鄉的莘畈水庫水源涵養區整治工作已基本結束,8月16日,鄉政府組織人員驗收,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接下來,該鄉將結合“三改一拆”工作,拆除違章建筑,土地復墾到位。
如今,莘畈鄉不僅圓滿完成了莘畈水庫水源涵養區整治工作,鄉里還積極在生產生活上進行引導,切實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有的養殖戶,在鄉、村干部的牽線搭橋下,成了正方農業公司在當地種植有機稻米的工人,每月可以領到固定工資;有的已經有意向在本地發展來料加工業,鄉里、區婦聯正在積極幫忙聯系業務;有的則種起了高山蔬菜,與綠色、生態打起了“交道”。
強力推進,沙金蘭生態功能區整治勢如破竹
自7月初婺城區部署沙金蘭生態功能涵養區水資源整治專項行動以來,瑯琊鎮、沙畈鄉、區相關部門迅速行動,夜以繼日走村入戶做群眾工作目前,工作已全面進入畜禽處理、關停拆除階段。截至8月20日,沙金蘭生態功能涵養區內應簽訂關停協議144家,已經簽訂142家,完成98.6%;應拆除房屋144家28899.9平方米,已拆除12家2961.44平方米,完成10.2%。其中,沙畈鄉22家鋸板廠已全部簽訂關停協議,89家畜禽養殖場中有87家已簽訂關停協議,其中6家畜禽養殖場已經拆除;瑯琊鎮27家鋸板廠、6家畜禽養殖場已全部簽訂關停協議,其中6家已經拆除。此外,截至目前,莘畈鄉、塔石鄉基本完成養殖場搬遷、拆除工作。
8月21日,在婺城區沙金蘭生態功能涵養區水資源整治工作推進會上,婺城區委書記陳曉強調,在簽約工作取得良好成績的基礎上,各級各部門要更進一步打好“組合拳”,堅決果斷、迅速推進后需拆除工作;要時刻牢記加快生態功能涵養區百姓的脫貧致富這個重點,深入調研,積極引導山區農民開展產業轉移,大力發展來料加工、生態農業等高效、無污染產業,并在技術培訓、項目包裝上予以支持;要持續關注此次整治工作拆除掉廠房的群眾狀況,一對一跟進,做好后續服務,幫助他們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要強化后續監管,區、鄉鎮、村三級部門都要建立具體的長效管理措施,確保整治工作不反彈,咬定目標、一鼓作氣、強力推進、徹底把涵養區環境整治好、維護好。
養殖戶,關鍵在于培養環保意識
截止去年年底,養有奶牛10頭以上或養豬100頭以上的養殖戶在全區共有1300多家,其中630家自建有沼氣池,沒有建沼氣池的可選擇將糞水交由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處理。而我們了解到,全區現有5個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主要以奶牛糞便為主,加工生產有機肥料,年總可處理牛糞能力超15萬噸,年可生產有機肥能力逾5萬噸,但這些處理能力能被有效利用嗎?到底有多少養殖戶有環保意識呢?畜禽糞便收集能力加強了,能對環境保護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嗎?
位于長山鄉的市惠君生物有機肥廠總經理倪彬說起了辦廠的初衷,主要是在她創辦的養殖小區里有700多頭奶牛,一天要產出十幾噸的牛糞,產出牛糞無法消化,容易造成污染,自己建一個處理牛糞的有機肥廠才是最好的辦法。
于是,倪彬在2011年投資300萬元籌辦了有機肥廠,并在2012年建成投產。建在養殖小區旁邊的有機肥廠不僅處理了自己廠里的牛糞,還輻射周邊,附近的奶牛養殖場都將牛糞委托給倪彬處理。去年一年,該廠就處理了牛糞3萬多噸,生產的有機肥大部分依靠政府招標處理,部分外銷到永康、武義的種糧大戶和蔬菜基地。
廠址在古方的綠春源生物有機肥廠占地面積更大,輻射面積更廣,但是收集的牛糞大都來自奶牛養殖大戶,散戶的牛糞收集還是比較難,由于財力物力人力等原因,散戶更多地將牛糞直接排放,導致污染日趨嚴重。廠長鄭建剛也說了自己的難處:銷售渠道跟不上處理能力,該廠有機肥年生產能力達1萬噸,只能售出6000多噸,如果不控制處理速度,就會導致虧本,所以解決牛糞污染的能力還不夠,希望政府的扶持力度能夠加強。
位于白龍橋鎮雅繞村的金華共和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宋建偉向我們吐露了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的尷尬處境。該公司自2006年建廠至今,與浙江省農科院合作,經過一次次的技術更新,現年可處理牛糞能力3萬噸,年可生產有機肥能力1萬噸,收集范圍主要包括雅繞村以及周邊村。
據宋建偉介紹,糞便收購價為1車(4噸) 75~90元錢,經過加工后的有機肥1噸定價600元左右,“因為散戶養殖頭數少,糞便產量小,分布也比較分散,收集起來很不方便,我們也只能從養殖大戶處收購。”他積極動員臨近的奶牛養殖戶們籌資共建一個糞便集中池,以便于統一收集,但鮮少有人響應。宋建偉無奈地說:“大家都不愿自己掏這個錢,圖方便,就直接就近往水里排了,真的是很可惜啊。”
除了原料的收集,有機肥的銷路也是一個大問題。“有機肥取自動物糞便,不僅環保,還能改善土壤,但價格高、分量重,施肥難度也大,為貪圖方便,很多種植戶還是選擇價格低廉,用量少,施肥方便的化肥,長此以往,必然要破壞土壤環境。”宋建偉說,會自掏腰包來買有機肥的種植戶還是比較少,好在多年來,婺城區圍繞標準農田質量提升項目實施,積極推廣補貼商品有機肥,通過公開招標采購補貼商品有機肥3000~4000噸,重點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這是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的主要銷路。
“糞便經過加工是沒有殘渣的,也就是說全部都能被轉化為有機肥利用起來的,將這些寶貴的糞便直接傾倒在水里,雖然圖了一時之快,但破壞了水體,污染了環境,到最后,影響最大的還是養殖戶自己。”宋建偉說道:“說到底,只有養殖戶和種植戶的環保意識都提高了,污染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糞水直排問題,不僅要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關鍵還在于培養養殖戶的環保意識。
據了解,下一步我區將結合《婺城區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劃分規定》,對該區域的養殖污染分門別類開展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