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來到倪建新位于白龍橋星河灣附近的工作室,不大的房間內充滿濃郁的古典氣息,毛筆、字畫、書籍……工作室的墻面上掛著很多他的作品,
將申請“非遺”進行到底
在婺城區白龍橋鎮上,63歲的倪建新是一個很有傳奇性的人物。18歲時,他是一名油漆工,現今,他依舊在為油漆畫的傳承默默地努力。今年7月,倪建新的油漆畫成功申報了婺城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油漆畫雖然不能和國畫相提并論,但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值得后人傳承。”如今,他最大的愿望是將漆畫這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倪建新看準了申請非遺這條路,執著地將這條路視為油漆畫傳承的道路之一堅持了下來。去年,他就提交了申請“非遺”報告,但當時相關部門對他的油漆畫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一直擱置著。見到申報遲遲未見回復,倪建新并沒有放棄,而是將油漆畫一次次帶去展示,仔細解釋油漆畫這一傳統技藝傳承的重要性,向大家證明他申報的決心,經過多方努力,今年,申遺終于成功了。
倪建新目前最迫切的心愿就是招收油漆畫學徒,因為家中兒女對油漆畫并沒有很大興趣,所以他沒有家傳這一技藝的打算,他希望憑借“非遺”這一舞臺,招收一些真正熱愛油漆畫的學徒,能夠將油漆畫傳承下去。
為油漆畫的傳承尋找出路
古老的油漆畫經常用于裝飾家具、墻壁等,那些古老的傳統和手藝在倪建新心里閃爍著一種神圣的光芒。少時的他就拜師學藝,苦練傳統油漆畫,四十多年來,一直默默地堅守著。他說,油漆畫非常注重色彩、線條及冷熱的搭配,反映的事物活靈活現,形象逼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時代在變遷,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制作家具已經用不到油漆畫了,這種民間藝術正在慢慢失傳。”他遺憾地說。倪建新希望通過創作摸索為油漆畫找到新的出路,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嘗試將漆畫畫在木板上面,發現其效果比畫在家具、墻壁上都要好,還能像油畫一樣,成為一幅藝術品。“這幅作品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它既是第一幅板上紀念品也是工作室里的活招牌。”他給記者展示的正是他創作的第一幅板漆畫——歐式花籃,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但是色彩依舊。倪建新的板漆畫成名了,他給油漆畫重新賦予了一層定義,許多客人慕名而來,重金購買他的板漆畫。
“在不久前,上海第三軍醫大學博士生倪勤來我的店里訂了三幅作品,說是準備拿來送給他在美國的老師。”倪建新高興地告訴記者,藝術沒有國界,得到外界人士的認可,使油漆畫現在又有了更高的藝術價值,這對于漆畫以后的傳承就更有利了。當然,倪建新知道通過自己的創作銷售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憑借“非遺”的舞臺,使這種民間藝術源遠流長。
油漆畫與傳統畫的巧妙結合
“畫油漆畫首先要選材,再設定好底板的顏色,畫的時候要尤其注意線條的收放……”對于油漆畫,倪建新自有一套心法,他告訴記者,漆畫首先要做的是選好板材,好的板材對作畫的影響很大,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繪畫中的線條把握。他認為傳統國畫和油漆畫本質是相通的,一個好的油漆畫師必定有著深厚的傳統畫功底。油漆畫對線條要求非常高,毛筆的軟性和漆畫所需要的精準度恰恰相反,把握不好,線條就會不均勻,所以在畫漆畫之余,他還練習寫字、描摹、創作工筆畫,打好基底。除了練習繪畫打基礎之外,他還想著能不能夠把工筆畫用漆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創作出更具有特色的漆畫。
漆畫的創作自然是和傳統繪畫分割不開的,倪建新坦言,喜歡從書中涉取靈感,他對傳統文化的書籍有著深深的依戀,不少市面上已沒有出售的傳統畫書籍他都一一收藏著,如《吉神》、《名家工筆系列》、《彩繪全本三國演義》等書籍都是托朋友從外地帶回來的。只要一有空,他就拿起家中的書本開始翻閱。他認為在閱讀中既能吸收東方文化精髓又能融入自己的想象,他將這種過程稱之為“磨礪的樂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