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華市各高級中學陸續對高一新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軍訓,這批新生多出生于1998年,屬虎,這群“小虎”即將迎來新環境下學習、生活自理以及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挑戰,孩子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應該如何應對?日前,記者采訪了浙師大附中高一年級主任陳炳偉、心理咨詢老師鄧莉芳、班主任游忠華、盧長明、陳小偉、陳亞利及金華市第八中學高一年級班主任滕英蘭,請名師講解如何跨過銜接中的“高臺階”。
正確調節中考后情緒,盡快做好自我定位
中考作為每個高一新生經歷的第一次競爭性大考,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充分重視,然而,發揮超常或失常、最終結果與心理預期存在較大落差的現象并不罕見,這直接影響了新生初入學階段的情緒狀態。
對結果不滿意的孩子往往表現為情緒失落、性格內向、學習沖勁不足等,而發揮超常的孩子往往出現自滿情緒,同樣直接導致成績顯著下滑。
關于新生情緒低落的情況,陳炳偉舉了個典型例子:三年前,他帶新一屆高一,班里有位女生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持續情緒低落,成績從全校前幾名下滑到班里三十多名,甚至出現不想考試的情況,陳炳偉經過多次談話,陪伴學生走出考試失利的陰影。今年六月,該學生如愿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某一理想專業。
“我會告訴學生,過去不等于未來,未來取決于現在,怨天尤人是弱者的聲音,真正的強者應該化悲憤為力量,變壓力為動力。你是優秀的,就不會害怕這一次小小的失敗,而且我們有精細的管理制度,更有一群非常敬業的老師,我們會盡心盡力帶好每個孩子。”大多數孩子考試失利后自我情緒調節較為迅速,如出現類似長期情緒失落的情況,廣大家長及老師應予以充分重視。
此外,陳小偉提醒家長應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不以成績論成敗;不適宜將孩子的成績作為互相攀比的資本,以免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尤其不應在孩子面前反復強調中考失利,這將強化孩子的心理陰影,阻礙自我情緒調節;最后希望廣大家長相信學校,相信老師,更相信孩子,“三位一體”聯動打造孩子中學成長“護航艦”。
轉變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自主性
進入高中后,科目由原來的五門經細分增加到九門,此外還有一系列興趣選修課,課程的深度和廣度明顯提高,很多學生反映“應付不過來”、“聽不懂”、“學不進去”等。
游忠華分析說,問題出在學習方法上。初中階段孩子們的學習是被密集安排的,自然而然形成被動學習的習慣,并且習慣于模仿式解題以及題海式的操練,這并不適應高中課程的學習。高中課程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能熟練掌握知識的遷移和變式,以自己任教的物理為例,游忠華說:“物理,要先務實地思考理解,然后要能‘悟理’。”老師講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和領悟,將知識融會貫通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游忠華給出了循序漸進三步走模式。首先,列舉一些與對應學科相關的有趣案例,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其次,列舉學科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例子,讓孩子認可知識實用性;最后,針對學科特性給出一定的學習方法,讓孩子有章可循。
針對學生綜合基礎不均等、偏科嚴重等情況,浙師大附中將本屆高一分為2個側文實驗班、3個側理實驗班、6個AB試驗班以及9個普通班。其中AB試驗班的學生可根據各科基礎水平的自我評估分別選報A、B班,老師在A、B班分層教學中會注意基礎知識夯實力度以及講解方式的調整,經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可以在A、B班之間自主流動。此外,本屆高一實行導師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如AB班、選修課選報、文理科分班等均可求助對應導師進行專業咨詢,每位導師負責7~8名學生。
滕英蘭提醒廣大家長,切勿在孩子出現成績下滑后馬上找老師補課,“要給孩子一段適應的時間,讓孩子學會主動學習,補課的效果不一定好。”
及時做好溝通,合理矯正孩子錯誤認知
陳亞利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學生因初中時的某些特殊經歷而產生錯誤認知,進而出現一些消極、不合理行為。陳亞利建議學生家長主動與老師溝通孩子成長經歷中的大事件,方便老師更快更充分地了解學生,合理矯正孩子錯誤認知。
陳亞利在某屆高一發現有一名學生學習積極性很低,經溝通了解到,該學生在初一、初二時成績拔尖,但在初三時出現了下滑,便認定自己綜合素質較差,即使高一、高二成績優秀,高三一定也會出現下滑。陳亞利首先為其矯正了這一負性記憶導致的錯誤認知,“我就和孩子打賭,我說我相信你高三時成績肯定不會下滑,你不信,就試試看。”此后,陳亞利便在課堂上、批改作業過程中注意對該學生的鼓勵和細節糾正,考出好成績就及時對孩子之前的錯誤認知進行反駁。另有一名學生中考前一天父親病危,而后她中考失利,自入高中開始,她便一直擔憂高考前自己也會遇到這樣的惡性突發事件,陳老師也給予了安慰,“認知的調整是長期性的,我們要不斷幫助他們。”
滕英蘭亦有類似發現。中考成績中社會思想政治一科總分為80分,只占五科總成績的12.6%,往往不被重視,學生進入高中后很容易慣性地忽視政治、歷史、地理三門課程,這對高一新生學好基礎知識,為后續文理分科做好準備非常不利。(下轉5版)妥善處理人際關系,注重情商培養
鄧莉芳在接待學生來訪中發現,很多學生成績下滑的背后多為人際關系方面的原因,尤以寢室關系、班級同學關系及男女生關系居多。眾老師一致認為,注重培養孩子情商,學會妥善處理人際關系非常重要。
來訪中有一位女生數學成績一直不理想,徘徊在三、四十分,經了解,鄧莉芳得知該女生與初中同班的另一女生被分到同班同寢,另一女生成績直線上升,且同學關系良好,尤其與該女生心儀的男生交流較多,該女生便產生了嫉妒情緒,無法安心學習,鄧莉芳介入開導勸解,幫助她依次分析梳理利害關系,鼓勵該女生進行自主調節,“一段時間后,我收到了那個同學給我寫的信,說謝謝我,她的數學成績已經上到了100多分。”
滕英蘭在這屆學生軍訓中遇到一個寢室矛盾發展的典例。中午休息時,天降驟雨,上鋪學生趕忙翻身下床收衣服,下鋪學生被驚擾,便開始抱怨,上鋪學生認為自己下床收衣服必然會讓床鋪出現輕微聲響,下鋪同學不予理解就是無理取鬧,寢室矛盾由此激化。“孩子們很多都沒住過校,不知道換位思考,互相關照需要一個磨合期,我們要做好引導。尤其一些私立學校出來的孩子,他們的自理能力往往不夠,我們會在軍訓期間做好生活指導。”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盧長明從多年班主任工作經驗中總結出,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每個學生帶著各自不同家庭氛圍印染的底色來到學校,要處理好學生的諸多不安定情緒,更多的是需要家長們的配合。
某屆高一新生初入學后的一個晚自修,一位男生跟班主任請假,班主任問他具體事由,他便開始不停地哭泣,只說一定要請假,經班主任勸解并再三追問下,孩子告訴老師,他必須馬上回家救媽媽,不然媽媽會被爸爸打死。原來,這個孩子的父母關系一直不好,為了孩子尚且維持婚姻,但終日吵鬧不斷,這讓孩子無法安心學習。“有些孩子甚至會對爸媽說,求求你們離婚吧。”
另有一名學生每逢大考前都會跟父親要求允許他和母親住幾天,父親總是不同意,學生最終求助于班主任盧長明。該學生三年級時父母離異,并且父母雙方都各自組織了新的家庭,該學生由父親撫養,父母矛盾一直很尖銳,父親不允許孩子見母親,而且父子關系十分緊張,平日溝通極少,經班主任調節,該學生最終在高考前得以與母親住了一天。父母矛盾以及父母與親屬矛盾都會傳染給孩子不安定情緒,讓孩子在處理自我矛盾、與他人關系以及環境適應方面出現一定障礙。
此外,有些家長將孩子自小交由他人撫養,或者寄宿老師家、貴族學校,孩子長期處于拘謹而陌生的環境中,缺乏對親情的感知,在高一入學后,連同之前來自老師、貴族學校阿姨等的關注和關懷都被剝離了,親情以及其他親密關系的缺失會帶給孩子很強的不安全感,表現為情緒焦躁,“這就非常需要家長多跟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親人的關懷。”
尊重孩子興趣取向,做好文理分科
在老師的輔助下通過自主努力學習,充分了解各科學習情況,進而準確做好文理分科是高一階段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命題,滕英蘭就相關現象給出了建議。
目前,家長普遍有重理輕文的思維,這樣的思維很大程度上感染了孩子,孩子從高一起就不好好學習文科類科目,“孩子們認為讀文科沒用”,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家長和孩子們告訴滕英蘭,因為目前社會中的諸多高薪職業諸如技術員、企業高管、銀行家等,都應該畢業于理工科院校,比如學習工商管理類專業,上理工科院校就應該讀理科。“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而且是在浮躁情緒下做出的判斷,這份職業薪資很高,但不一定好找,即使找到了孩子也不一定適合,也不一定喜歡,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即使是高薪,也沒有幸福感。”
滕英蘭建議家長和孩子平等看待每一門學科,只有經過充分的學習,才知道自己適合學什么,喜歡學什么,也建議學校多組織辯論賽、演講賽,在校園內為孩子們文科類知識的應用和發揮提供平臺。
在文理分科前,家長和孩子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意見分歧,甚至引起親子矛盾。滕英蘭建議家長樹立“新父母觀”,與孩子進行平等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注意溝通方式,不要總是直奔主題問成績,和孩子聊聊校園生活、同學關系都能很好地培養親子關系,拉近距離后的溝通會相對有效,必要時要主動聯系老師。
鄧莉芳建議老師和家長在處理相關問題時,應注意先接納情緒,后評價行為,換位思考,注重與孩子建立信任關系。
![]() |
![]() |
![]() |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