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甘當保姆送服務 農戶自覺參與忙轉型
連日來,沙畈鄉烏云、銀坑等村的養殖大戶,紛紛忙著聯系商販銷售肉豬。因為,自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水污染治理工作開展后,功能區內限制發展畜禽業、禁止發展工業,沙畈人民也忙于產業的轉型,他們在丟掉養殖“飯碗”之后,將重新捧起生態種植業和來料加工業“飯碗”。
今年8月,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整治攻堅戰正在婺城區打響,世世代代生活在瑯琊、沙畈等山區的農民,面臨著產業轉型。曾經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養殖業、木材加工業,如今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山民今后的路將怎樣行走?1萬人“吃飯”和100萬人“喝水”,相互的矛盾和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切都擺在了當地政府的面前。
近年來,市、區各有關部門對沙金蘭水源保護都出臺了相關政策:要求在功能區內禁止發展工業、限養畜禽、禁止上山砍柴、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清運……同時,還對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實行了經濟補償機制。但由于措施不到位,在此次整治之前,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內,還有大小采砂場4家,各類養殖場95戶、鋸板廠49家。每年排放到沙畈水庫的畜禽糞便和生產生活垃圾就超過5000噸。水源保護區域內,如不徹底清理這些污染源,金華100萬市民的生活飲用水安全就得不到有效保障,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專項整治行動,再一次提到了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
按照沙金蘭水源生態功能區水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在水源保護區域內要關停搬遷所有的畜禽養殖場、鋸板廠、采砂場,并有計劃實行下山移民異地脫貧。2012年,沙畈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600元,與我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3200元相差甚遠。而今,水源保護區又要限制畜禽養殖業,禁止發展工業,這無疑是砸掉了農民的一個“飯碗”。此時此刻,作為政府部門,也非常必要幫助農民尋找另一只“飯碗”。
聽說沙畈鄉境內要全面關停養殖場,當地百姓人人憂心忡忡,他們擔憂自己今后的路不知怎樣走。沙畈鄉周遼村的女強人倪海芝提出,讓山區婦女姐妹走出大山從事家政服務業。倪海芝去年在市區成立了海芝家政服務公司,吸引了近百名山區婦女從事家政服務,目前沙畈月嫂、沙畈保姆已成為市區家政服務業的金字招牌。婺城區婦聯也表示,今后要在山區經常性舉辦家政服務培訓、來料加工對接,讓山區婦女盡快實現產業轉型。
在引導農民進行產業轉型中,婺城區農林局先后派出專家進駐沙畈,幫助農民走生態農業之路。沙畈擁有豐富的農林土特產,筍干、茶葉、土蜂蜜等都是天然綠色農產品。區農林局及時做好幫扶工作,為有意向搬遷到山外發展的養殖戶和鋸板加工廠做好產業對接,目前,山區有17戶農民有外遷創業設想,現在已有10戶順利實現了異地搬遷創業。同時,引導農民進行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毛竹、油茶、紅豆杉、香榧、水果等種植業,加大對發展農林產業的農戶的產業扶持力度。采云間公司原在沙畈有4500畝茶園,每年可吸引大批山民進茶園就業,今后該公司將加大對山區茶園的擴容,以有機茶生產解決更多的農民就業門路。區委農辦也積極鼓勵山民異地搬遷,到山外創業,實現下山脫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