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組團赴金東、義烏考察來料加工業側記
“只要有想法,敢去做,夢想總會實現。”9月12日,當婺城區婦聯、區來料加工商會帶領的12名來料加工經紀人,來到沙畈鄉賽畈村村民范芳平設在金東的干花加工基地時,范芳平深有感觸地對各位經紀人說。這次,婺城區婦聯召集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以及莘畈水庫水源保護區域內的來料加工戶到義烏、金東等地進行業務對接,目的就是讓水源保護區域內的農民尋求新的發展之路,盡快實現產業轉型。
據介紹,婺城區婦聯組織這次考察和業務對接,就是想把來料加工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水源保護區域百姓走出山區,發展綠色經濟。在范芳平的生產基地,大家聽取了他有關來料加工創業經驗的介紹。范芳平原是一名企業職工,上班工資不高,他不甘于安逸的生活而走出沙畈。“那時候也困惑過做什么,家鄉養殖或開廠的都有,但是想想污染太嚴重,就動起了做來料加工的心思。”范芳平做這行近9年了,單單在沙畈就設了3個來料加工點,主要是做干花。干花制作工藝并不復雜,老年人也可以做,在范芳平的干花基地,可以看到不少80歲以上的老人在拼湊花朵,年輕人也不少。
“花朵漂亮美觀,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而且做這個工作干凈,有成就感,很多人喜歡。”范芳平告訴記者,他現在有五個來料加工點,100多員工,而且他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租了攤位,干花都是自產自銷。今年,范芳平已將來料加工的生意都交給妻子看管,他在白龍橋辦了一個公司,以生產鋰電自行車、電動三輪車為主,再度闖入新領域。
當天下午,12位來料加工經紀人在義烏國際商貿城自由對接來料加工業務。來料加工經紀人曹素原是莘畈鄉大立元村人,在她的加工點有近40位員工,主要以手工縫制小花朵、耳罩等簡單物品為主。“我做來料加工有四年了,一直都是去金東區拿貨回家做,生意不太穩定。”曹素原說,很多時候,上半年有活做,下半年就閑著了,這一次到義烏,她希望可以找到一個穩定的貨源。在參觀了范芳平夫婦的加工基地以及他們的店鋪之后,曹素原便積極同他們協商,希望能夠從他們那里拿下一部分業務。她說:“做的好的話,或許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自產自銷,不受其他因素限制。”
和曹素原抱著相同想法的還有瑯琊鎮妙康村的林愛鳳,她還是村婦代會成員,一直希望帶領村里老人、婦女致富。妙康村地處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內,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創業,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為了讓村民富起來,也讓老年人有事情可做,林愛鳳在家鄉設立了來料加工點,以給孝順鎮上的一家企業包裝清潔球為主,都是簡單輕巧的活。幾年下來,村里的老人也對此非常滿意,此次來義烏,林愛鳳希望可以找到更多適合老人做的活。
“做來料加工,大家一定要做到誠信為先,保質保量的完成才是做大來料加工的秘訣。”即將返程,婺城區婦聯主席湯云飛細心叮囑各位來料加工經紀人,同時也強調,在水源保護區發展經濟,來料加工是非常好的選擇,既可以自己致富,也可以帶動村民們富起來。她希望各位來料加工經紀人以后加強和義烏的聯系,帶動更多水源保護地的百姓參與到來料加工行業中來,幫助山民盡快實現產業轉型,在家門口創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