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5家,150多名農村老人率先嘗甜頭
昨天上午10時,在長山鄉石門村的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年逾八旬的倪耀庭老人一邊和老伙伴閑聊,一邊等待開飯。“一葷、一素、一湯,飯菜新鮮又好吃,還不重樣。”老人說,以前自個吃飯是個難題,現在建起了照料中心,每天可以吃到免費的中飯、晚飯,現在老年人真是有福了。
石門村是長山鄉第一大村,2600多村民中,60周歲以上老人有580人,其中85歲以上30名。為了有效解決高齡留守、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問題,去年12月,村里投資30萬元將閑置的700多平方米校舍改造成了現在的照料中心,設立了餐廳、食堂、娛樂室、日托室、閱覽室、健身室等場所。除了就餐,老人還可以在這里娛樂、健身,享受居家養老服務。
今年以來,長山鄉全面推行村居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采用統分結合的模式,探索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統就是這些服務中心由民政部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由鄉里開展集中指導、批量建設。分是指各村自主操作,具體負責。在自主操作建設的同時,區民政局統一規劃,鄉集中指導,使得各服務中心統一擁有居家養老標識,內部設施完善,人員配備齊整,保證了服務質量。
長山三村村支書李根成說,由于有了各村自主操作的便利,村里租了一戶300多平方米的民宅改造成了照料中心,不僅節約了經費,更方便了老人前往。同時,在村兩委的牽頭下,村里外出經商辦廠的能人、村主職干部為這一好事捐款,現場就籌集到資金3萬元。“我們測算過,一個中心年運行成本7萬元左右,加上政府和村集體補助,還有通過社會途徑積極籌措,基本能維持正常運行。”不過,在居家養老照料中心運行之初,村民們頗為擔憂,擔心照料中心的食堂是否能長期開伙。針對村民的擔心,該鄉摸索出了“三個一點”籌資方式,即上級部門補一點、村集體籌一點、社會愛心助一點,確保資金可持續。事實上,相對于一次性投入動輒幾百上千萬元,年人均運行成本數萬元的養老院,照料中心只需一次性投入包括建設用房、餐廚設備、娛樂設施、日間休息室等設施的費用一般不超過30萬元,可以解決20名以上高齡老人的日常照料問題,而年運行成本不超過7萬元。這種模式,不僅投入少,見效快,可持續性強,而且老人不離家、不離鄉,易于被老年人接受,既能減輕村留守老人子女的生活負擔,又可以滿足了老人的養老需求。
“我們為村里的30名老人提供照料服務,每天中、晚兩餐,都是免費的。”石門村村支書胡小榮說,照料中心每年需要運行經費7萬多元,資金主要來自上級和村集體補助,也得到了社會慈善人士的捐助,僅童春女女士一人捐助的100萬元,就能確保運行15年。
據了解,長山鄉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多由村老年活動中心、廢棄的校舍以及農舍改造而成,每個中心一般收納二三十位老人。截至目前,長山鄉已建成5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惠及150多位老人。如今在長山農村,城里人耳熟能詳的居家養老,成為了村民支持的“民心工程”。
對此,長山鄉黨委書記方向正說,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難在長效,貴在堅持。所以,要堅持政府扶持、村民自愿、社會參與的原則,除了政府、鄉村出資保障運行,也積極發動社會各界捐助。“建設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看似小事,實為大事,我們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這件惠民實事辦妥、辦好。”他說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