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首個“浙江書法村”落戶羅店后溪河側記
金華北山腳下、雙龍風景名勝區一隅,有一個金華人皆知的“茶花村”——后溪河。如今,這個以“花香”聞名的秀美村莊,再添一“香”——翰墨香,成為金華地區唯一一個“浙江書法村”。
10月25日,后溪河村何北山祠前舉行了隆重的“浙江書法村”授牌儀式。浙江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柳國平,浙江省書協主席鮑賢倫,副主席兼秘書長趙雁君,副秘書長戴家妙等一行為該村授牌,同時展開首次“四送”服務。金華市老領導、浙中書法院院長楊守春,金華市文聯主席金云平,浙江省書協主席團成員、金華市書協主席吳舫,金華市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藍躍軍,以及婺城區領導王健、申瑞龍、方錦瑞等參加了授牌儀式。
此次后溪河獲得“浙江書法村”榮譽,與羅店鎮文化底蘊深厚,后溪河歷史人文薈萃有關,更得益于市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鎮黨委政府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以及后溪河人的努力爭取。
花園飄墨香,榮膺“浙江書法村”
從村口沿著潺潺的溪流往北蜿蜒數百米,何北山祠便會出現在眼前。此刻,何北山祠前小廣場前鑼鼓鏗鏘、二胡悠揚,一支“娘子軍”身披紅綢,載歌載舞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同時歡慶喜事來臨。還有那村里的老老少少們也齊聚此地,個個眉眼帶笑,翹首以盼。
尊貴的客人如期而至。14時30分,“浙江書法村”授牌儀式正式開始。“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書寫藝術,從古至今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聲的樂,也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良好生活方式’……”主持儀式的金華市雙龍風景旅游區管委會副主任、羅店鎮黨委書記陳旭日,一開場就將大家帶進了書法的藝術氛圍。現場瞬時安靜。
作為后溪河村的當家人,村書記何寶平一臉激動地向領導、賓客,以及村民們介紹了“浙江書法村”建設情況。這個純樸的農村漢子,為村里獲得這樣的殊榮而激動,為了這樣隆重的場面而緊張,以至于話音里都帶出一絲顫抖,但他的認真和誠懇,在場的每一位都能感受到。他說:“這是后溪河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值得全體村民驕傲的一件大事!”
當天的儀式,在柳國平鄭重地將“浙江書法村”的牌匾遞交至何寶平手中時達到了高潮,現場掌聲雷動,久久不息。隨后,省書協向后溪河村贈送了《浙江書法》、《蘭亭雅集》、《浙江篆刻作品大展集》等多套裝幀精美的系列書集。
專家送講座,農民爭當“藝術迷”
當天,一場名為《書法學習與欣賞》的講座吸引了后溪河村30多位書法愛好者。同時,周邊鄉鎮、村莊的書法同好們也聞訊趕來,一起傾聽專家講座。因此,當天村里的書法學習教室被擠得滿滿當當。
省書協副秘書長、書法家戴家妙為大家講座。他從工具選擇、取法層次、成品創作、藝術欣賞四個方面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書法藝術學習的全過程。戴老師的話語簡單直白,又非常實用,時不時針對教室四周所掛的“學員”作品進行點評,讓人聽得津津有味。一些事先未曾準備紙筆的“老學員”,聽得興起,忍不住四處借紙筆,用以記錄,“回去慢慢消化”。
62歲的何寶龍只有小學文化,但一直對書法很感興趣。在周圍人的鼓勵下,他開始把“寫毛筆字”當成自己的老年愛好,常常照著自己喜歡的書法作品“描描畫畫”。當天的講座,他搶了第一排位置。對此,他有些靦腆地坦言:“我的水平,只能算‘畫’毛筆字,連入門級別也沒達到。能多聽聽專家老師上課,可以學到很多,再練字也會有底氣一些。”
59歲的徐東根則是臨近的竹馬鄉古塘里村民,相比何寶龍,他對書法則專業很多。據介紹,他從小學就開始練書法,至今已有40多年。當天,他得知有專家來后溪河開展書法講座,立即放下了手頭的活,趕來聽課。為此,他還特地帶來了自己的書法作品,鄭重地掛在教室東面墻的第一個位置,期望能得到專家指點。果然,講座期間,戴家妙點評了他的作品,特別提出了有待改進之處,讓徐東根恍然大悟,欣喜不已。
兩個小時的講座一晃而過,“學員”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戴家妙老師。如今,大家已在期盼,下一次書法家“四送”服務活動盡快來臨。
何北山古祠,跳動的文化“脈搏”
說起來,后溪河當選“浙江書法村”,絕非偶然。因為該村不僅風景優美、名風純樸,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代名人、大家輩出。近年已被各級黨委政府評為花卉特色村、文化示范村、書香村……其中,何北山祠就是該村文化的“心臟”,這里的文化歷史“濃縮”于此處,文化作品也展示于此祠。
何北山祠原名“北山祠”,是一座老祠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它不僅是后溪河人的何氏宗祠,更是后人為了紀念800年前出生此地的一代大儒何基先生而建。至今,該祠堂完好保存了后兩進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在臺上不善表達的何寶平,臺下則帶領全村上下,為傳承和發揚農村文化而埋頭苦干。這幾年,何北山祠作了很大的修繕,在保存老建筑特色的同時,加固了屋頂和梁、柱,又在門前豎起了氣派、莊重的木結構牌樓,黑紅的色調、高挑的檐角,十分古色古香。另一方面,村里邀請專家、學者對盤溪何氏文化進行了追根溯源,整理了南宋理學大家何基先生;現代著名史學家、教育家何炳松,歷史學界泰斗何炳棣,愛國者何德奎(即“何氏三杰”)等人物的生平事跡、成就作品,在該祠堂進行展示,激勵后人學習其精神,傳承和弘揚其文化精髓。
有了這樣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又有不少書法愛好者。何寶平在區、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幫助下,申報了“浙江省書法村”,并為此帶領村兩委作了種種努力:因何北山祠是展示書法藝術作品的絕佳場所,所以就近在隔壁辦公樓新開辟一間專門的書法創作室;然后又想方設法開辦了一個可容納40~50人的學習教室,每月邀請市、區書法家為村里,以及周邊村莊的書法愛好者指導講課,并且每年要舉辦村民書法比賽。通過一次次共同參加學習,開展書法創作和交流展示,將原本“各自為政”的書法愛好者們凝聚成一個團體,使書法的藝術魅力進一步提升,也加快了大家書法水平的進步。
如今的何北山祠代表著盤溪何氏文化,正如一顆明珠,在后溪河人齊心“擦拭”下,發出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