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婺城區城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各式卡通圖案躍然壁上,七彩泡沫墊上,三四個嬰兒正在練習爬行,原本肅穆枯燥的醫院,頓時平添了許多生機與活力。這里,就是婺城首個兒童康復中心。
“孫子已經治療了3個月,效果非常明顯。”每天帶著孫子從蘭溪趕來的林奶奶告訴記者,孫子出生時羊水嗆到肚子里過,4個月后頭都不會抬,到杭州大醫院都去檢查過六七次。“正常的寶寶在3月齡就會抬頭了,而這個寶寶的四肢肌張力高,4個半月齡在我們這接受一對一的治療,目前,孩子已經可以坐穩了,接下來訓練到能正常走路,就好了。”康復中心主任鄭莉斯說道。
今年7月,城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康復中心正式啟用。在婺城區衛生局、區殘聯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專門在二樓開辟200余平方米的空間,投入了百來萬元添置專業設備、裝修布置場地,并安排了多名康復師及臨床醫生,每日可幫助20~30名嬰幼兒開展一對一的運動、理療康復。
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緣何想到辦兒童康復中心?院長胡珍珍表示,她們是在進行了充分調研和考察學習后才決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生指導、康復、醫療服務的功能。據我了解,目前成人康復各大醫院都有,但市本級卻沒有一個兒童康復醫療機構,患兒大都會集中到省兒童醫院進行康復治療。”胡珍珍說,由于患兒多,醫學康復治療周期長,省兒童醫院資源卻有限,不能滿足患兒每天進行康復治療的需求。而且現在省兒童醫院門診排隊康復治療患兒的預約已經排到了4個月后。
“有的孩子出現尖足、剪刀步、足內外翻等異樣走路姿態,早期常被誤認為是走路習慣的問題,事實上他們可能存在運動功能障礙,由大腦或肌肉發育遲緩所致,這類病兒,也是醫院門診中增長最快的一類。”有著8年兒童康復經驗的鄭莉斯醫師稱,發育遲緩、運動障礙患兒,越早干預治療,康復的幾率越大,3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腦癱患兒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期,康復幾率則越來越小。而且,兒童康復需要每天堅持訓練。所以,在一對一治療患兒的同時,她們也會教授家長如何在家里為孩子進行康復訓練。
一位家住秋濱街道的母親高興地說:“孩子剛從省兒童醫院轉診過來,知道金華有了自己的兒童康復中心后,我開心極了。因為,再也不用每天帶著孩子辛苦地奔波了。”胡珍珍表示,中心在醫療技術上得到了省兒童醫院的大力支持,為醫生開辟了綠色通道進修學習,省兒童醫院的醫生也會定期下來指導。“患兒在社區醫院,也能享受到大醫院同等的技術服務。而且,隨著患兒的增加,我們會考慮適時擴大場地規模,增加醫生力量。”她如是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