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虹小學推行“無書面家庭作業”側記
教育部出臺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提出“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引發廣泛的關注。隨后,教育部推出修訂后的小學生“減負十條”,將“不留作業”改為“減少作業”,并向社會征求意見。教育部“減負十條”征求意見的出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各種針鋒相對的聲音不絕于耳。
金華市賓虹小學是一所辦學不到5年的新學校。4年前,校長李武南憑著改革之志和牛犢之勇,決定動一動學生課后的書面作業。學校向新生家長亮出了破“釜”之舉:賓虹小學學生將不布置書面作業,為的是“把仰望星空的權利還給孩子”。這一舉措,一動便是4年多,在這4年多的時間里,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在不斷摸索中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
讓孩子從生活中收獲更多
吳映紅,賓虹小學二年級(12)班的班主任。在來到賓虹小學之前,她曾經是一名農村小學的老師。2012年9月,她走進了賓虹小學。問起她有沒有不適應賓虹小學推行的“無書面家庭作業”,吳映紅笑說,自己并沒有不適應,反而是覺得慶幸。在吳映紅看來,學生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書面作業,應該讓孩子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更多地去接觸生活。
“每天回家做一件事。”這是吳映紅老師布置給孩子們的“家庭作業”,這樣的“家庭作業”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只是回家幫媽媽掃地、拖地,或者幫媽媽洗腳……于是,孩子們有了更大的空間放手去做自己愛做的事了。9月27日,徐韻涵在小記里記錄下了自己回家所做的事情:“放學回家,我先做完作業,然后開始做家務。我先把鞋柜里的鞋子擺放整齊,再把房間里的衣服整理好,最后把地拖干凈。媽媽回來了,驚訝地說:誰做的,家里這么干凈呀!”
家里的“寶貝們”在每一件事情中收獲著快樂,而作為父母也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班上的朱藝菲媽媽對吳映紅這樣說道:“吳老師,你知道嗎?今天朱藝菲的家務活是幫我洗澡,天吶,太幸福了!”
每天回家做一件事讓孩子和父母都從生活中收獲快樂和幸福。除此之外,家長們有沒有和自己的孩子試著去對視呢?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孩子的眼睛尤為清澈,眼睛里充滿了純真。
“每天一分鐘”,吳映紅要求孩子和家長能夠安靜地對視一分鐘,這一作業剛開始很多家長都覺得好笑之余還覺得有點浪費時間。但是慢慢地,靜下心來看著孩子會有很多發現。一位家長感慨:“他的眼睛多么明亮!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看著眼前的孩子,內心被觸動了:“我從來沒有看到孩子的眼睛里都是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原來他是多么渴望被愛!”
兩個“每天”讓孩子們從生活中體會更多,也讓孩子與父母之間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成長,是孩子和家長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教育上,需要成長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舒懿,是吳映紅班里的一個孩子。從吳映紅口中了解到,一年級的他是一個很內向,不愛和別人說話的孩子,而到了二年級,小舒懿卻慢慢開始改變了。
吳映紅給記者看了小舒懿的《快樂晴雨表》,這是一本記錄每個孩子心情的冊子,老師和家長也可以通過這個小冊子進行交流。在一年級的小冊子上,小舒懿剛開始的很多心情小記都是用拼音來寫的,寥寥草草,讓人讀不懂里面寫的內容,而交流空間那一欄也往往由于父母沒有時間寫而空白。
一次老師在評語上寫到:“哇,你好了不起,今天的字比昨天清楚端正多了!”從那以后,小舒懿的字開始變得端正,也慢慢開始將課堂上學習的字寫到心情小記中去。而舒懿媽媽的改變,也在冊子中一點一滴地展現出來,從剛開始的空白,到開始寫自己的一些困惑或者是美好的心情,再到后來開始和老師的交流。
吳映紅看著小舒懿的成長,也看到舒懿父母的成長,她的內心是無比的幸福。她說:“孩子的成長不能夠僅僅用成績來衡量,孩子的能力更多的是來自生活。以終為始,孩子將來需要什么能力,作為家長現在就應該給予他機會!”
“無書面家庭作業”的推行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這個陌生的世界。手工勞技課上,吳映紅會布置孩子們制作節日賀卡;讓孩子們自己去制作書簽;在秋天的時候,去撿落葉制作成樹葉畫。面對陌生的世界,孩子們的心中總會有十萬個為什么。為什么樹葉黃了會掉下來?會什么我們的學校叫賓虹?遇到問題,孩子們會自己思考,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
在賓虹,每個孩子都是那么陽光、自信。一個孩子在自己的心情小記中說道:“雖然我每次考試都考不好,但是我相信我一定會進步的!”
無書面家庭作業的推行任重而道遠
10月31日上午,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來到金華市賓虹小學,考察賓虹小學的做法。在這之前,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曾到賓虹小學調研“無書面家庭作業”,并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長文,引起了全國關注。
劉希平認為,一個孩子學習好,最為重要的是興趣、潛質的挖掘,使其與今后所承擔的社會職業、事業追求相適應,這樣的教育可能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賓虹小學的“無書面家庭作業”,首先考慮到興趣和潛質挖掘,能力的培養,很符合教育規律。
在關于中小學生減負的問題上,賓虹小學是走在時代的前列的。可以說是大力推行的課堂教學改革幫助了“無書面家庭作業”的實施。賓虹小學結合實際,先后實行了三七課堂和360°圓桌教研。所謂三七課堂,就是從課堂40分鐘里,拿出至少3分鐘用于非書面家庭作業展示交流,拿出至少7分鐘用于課堂鞏固練習,其他時間盡量做到精講多練,讓孩子自主體驗。
抄抄寫寫,那都已經成為過去式
小學語文,在很多人看來,它的教學無非是抄抄寫寫,學會了讀課文認生字就好了。但是在賓虹小學,學習語文儼然不止這么簡單。
張大兵,現任四年級(10)班的班主任,同時也是語文老師。從教20多年,讓他對于語文的教學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抄抄寫寫對孩子的語文素養提高是沒有多大的幫助的,多看書、多寫日記,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這樣的教學理念可是他的實踐經驗所得,他告訴記者,自己之前是在蘭溪教小學的,也是這么教學生,到后來的很多學生都成為了班級里的語文課代表和班級干部了!
賓虹小學的“無書面家庭作業”讓他的教學理念得以施展,從2010年9月份來到賓虹小學之后,他便開始實行“不要抄抄寫寫”的語文教學。
每天看書,是他要求孩子們每天的必須完成的作業。在班級里或者在校園里總能看到捧著書專心致志看書的孩子。毫不夸張地說,張大賓班級里的學生的寫作水平都已經趕上五、六年級的了!
受爸爸的影響,張大賓今年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也是非常喜歡看書,每天看書成為了雷打不動的習慣。一次睡覺之前,她說自己今天忘記看書了,爸爸說:“算了,今天太晚了,不看了。”但是女兒硬是要看完書才睡覺。
說起看書的故事,發生在女兒身上還有很多,每個星期必須讓爸爸陪自己去書店買書,張大賓開玩笑對女兒說:“少買點,那書很貴的……”張大賓告訴記者,現在家里的書架上已經堆滿了書。
但是張大賓也坦言,在剛開始布置這項家庭作業的時候也有一些孩子是不能完成的。不是說買不起書,也不是說孩子不喜歡讀書,而是家長把買來的書鎖在書櫥里,完全當成了擺設!這讓張大賓覺得又生氣又好笑。
在推行這一項“看書”作業以來,班級里孩子們的閱讀水平是直線上升,寫作水平也是不斷進步。在張大賓的博客上,他將孩子們寫的作文曬了出來,仔細讀來,還真是生動活潑。在一篇《未來機器人》的作文里,小作者這樣描寫未來機器人:一團大霧夾雜著黑煙滾滾而來,張大血盆大口把我“吃”進去。我知道,這是時光機器。
在張大賓所在的班級教室里,有專門供孩子們借閱的書籍,有故事書、科普書甚至有老舍、豐子愷等文學家的書籍。張大賓說:“也許孩子們現在未必能看懂這些書,但是多讀多接觸總是無害的。”
在課堂上,張大賓還會教學生背誦《弟子規》、《論語》,這些原本是在初中,甚至在高中才接觸的語文知識,四年級的學生怎么聽得懂呢?“你可別小看這群孩子,和這群孩子聊起來也是蠻有意思的,通過閱讀理解,他們倒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呢!”張大賓說。偶爾課堂上討論得情緒激動了,孩子們就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張大賓便說道:“君子欲訥于言,敏于行。”此話一出,孩子們便立刻安靜了。
語文的教學應與實踐相結合,這一點,在張大賓的教學中也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很多小區都成立了讀書小組,孩子們在放學之后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完成一些制作或者表演。這幫孩子可謂是多才多藝,不但會自己寫劇本還會演小品。從二年級剛開始聚在一起玩得“翻天覆地”到后來的“有模有樣”,孩子們也在跌跌撞撞中不斷成長。
語文的學習原本是枯燥無味的,可是在與生活結合后就會變得不再那么乏味了。學習了課文《蘭蘭過橋》后便讓孩子們發揮想象制作橋,激發起孩子們勇于創新、樂于發明的興趣;制作“家庭生日卡”,讓孩子們知道父母的生日,懂得感恩父母。這樣的實踐讓孩子們提高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到知識。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