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后溪河人有著先人一步的頭腦:靠著花卉苗木產業,村民“先一步”過上了小康日子,村莊也“先一步”成了美麗鄉村;物質富裕后,該村兩委又于去年踏上了尋根盤溪何氏文化之路,為今年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一步”打下了基礎。
如今,在婺城區委宣傳部幫助和指導下,由羅店鎮黨委政府、后溪河村兩委共同打造的后溪河文化禮堂已經展現在村民眼前。該文化禮堂以“兩堂六廊一室一廳一館”為格局,其中,“兩堂”分別為講堂、禮堂;“六廊”為村史廊、民風廊、藝術廊、勵志廊、成就廊和花卉廊;“一室”為書法創作室;“一廳”為書法展示廳;“一館”為圖書館。
上個周末,記者走進后溪河村,探訪該村文化禮堂建設情況。這里,延綿的花園依然透著青蔥的色彩,間或有似火的紅楓、金黃的杏樹……本該蕭瑟的冬季,在這個花卉苗木特色村卻散發著別樣風情。
傳承村莊歷史文化
這天的后溪河顯得格外熱鬧,家家戶戶賓客迎門,讓整個村子透出喜氣來——原來,金華市青年婺劇團應婺城區文體局、金華市廣電總局邀請,正在該村送戲下鄉呢。戲臺設在村中“大廳”(即村民小廣場)上,背靠何北山祠。在村莊遍邀親朋好友“共享”婺劇文化大餐之時,村兩委特別在戲臺邊拉出了“建設文化禮堂、打造精神家園”的橫幅,以此宣傳該村為村民新開辟的“精神家園”。
戲臺前,一群十來歲的孩子正在追逐嬉戲。記者上前“逮”了幾個本村孩子進行提問:“你們誰知道后溪河的老祖宗叫什么名字?”
“我們村第一個老祖宗叫何松,但最有名的老祖宗是何基,他的墓就在那邊山里(指了指村北)。”沒想到,小小少年竟然對答如流。
“村里有哪些特色的東西?”記者再問。
“我們村最有名的是茶花,什么品種都有。”
“呶,那邊那棵樟村叫文定樟,已經有800年了。”
“還有竹節龍,是我們村的祖宗發明的呢!”
……
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一個個面帶自豪。
該村支部書記何寶平告訴記者,早在2006年前,后溪河村兩委就組織人員開展了村志和何氏家譜的編撰工作。就是這項工作,讓何寶平等人意識到,后溪河村擁有歷史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該村已有700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特別是南宋的何基先生,為理學界的一代大儒;現代“何氏三杰”(著名史學家、教育家何炳松,歷史學界泰斗何炳棣,愛國者何德奎),同樣成就顯著,蜚聲海內外。
為了讓更多村民知道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歷史,展示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發揚和傳承華夏文明之精髓。2009年,后溪河人將何基從長山鄉烏石屏村迎回故土安葬;2012年,該村兩委又特別托請浙師大人文學院的碩士生導師龔劍鋒教授,收集、整理何基文化、“何氏三杰”之學術成就,一一展示于本村何北山祠內。一連番的“動作”,給全村村民帶來深遠影響。如今,該村上至耄耋老者,下至黃口小兒,都已經能對村莊歷史細說一二。
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當天的婺劇還未開場,何北山祠內坐著不少休閑的老人。說起文化禮堂建設,82歲的何增祿豎起了大拇指:“宣傳道德、良心,這個內容好!”何增祿話中所指,正是該村文化禮堂勵志廊中道德榜的內容。為了傳遞真善美,后溪河文化禮堂建設中,特別在全村舉辦了好兒女(媳婦)、好丈夫(妻子)、和睦家庭等評比活動,將獲評人選、事跡“張榜”公開。
何增祿認為,后溪河人重孝道是代代相傳的美德。據他回憶:“我十五六歲就開始和大人去長山鄉烏石屏村給老祖宗何基掃墓了。當時,全村何姓家庭以12戶為一組,清明、冬至等特定節日,一次掃墓去一組人,依次輪流。”四年前,何基魂歸后溪河,其墓遷至村北。此后,每年的幾個特定日子,他的墓地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說話間,55歲的村民吳美寅在一旁插嘴道:“我們村不僅敬重老祖宗;小輩們對身邊的父母長輩也很孝順。你去那邊(村行政服務中心大樓前)看看勵志廊里的道德榜,好女兒何燕珍是全村人稱贊的孝女。她真的很不容易!”吳美寅告訴記者,何燕珍是后溪河的女兒,嫁在本村。前幾年,她的父親、母親和公公陸續生病,何燕珍跑前跑后,一邊送醫喂藥,一邊在生活上給予耐心、細致的照顧。特別讓人稱道的是,她的父親中風在床至到去世的三年多時間里,她堅持每天將三餐送到父親床前,還定時給他翻身、按摩,協助其大小便,從不間斷。“不是一天、兩天,是1000多天,每天要往娘家跑六七趟,喂飯喂藥、端屎端尿,幾個人能做到?像何燕珍這樣的好女兒,就應該多宣傳,讓大家學習、學習。”吳美寅的話,得到了在場其他老人的一致認同。
隨后,記者在勵志廊道德榜看到,除了對老人盡孝的何燕珍等好子女(媳婦),還有保家衛國、在部隊爭得各種榮譽的好男兒;年過70仍勇于創業的老夫妻;多年照顧病妻無怨無悔的好丈夫;三代9口人同堂起居的和睦大家庭等等。難怪有村民說:“每次看這張道德榜,就會覺得后溪河真當好!”
![]() |
![]() |
打造農民的藝術之家
勵志廊旁的村行政服務中心大樓南側有一小門,門楣刷成古色古香的圖案,中間幾個優美的大字———書法創作室。門半掩著,內有人影幢幢。推門而入,一位老者和一年約六七的稚童正全神貫注練習毛筆字。
老者叫何寶龍,今年62歲,旁邊的稚童是他6歲的小孫子。何寶龍有些靦腆地將自己書寫的大字展示給記者,一邊說:“我剛學毛筆字不久,寫得不太好。”何寶龍只有小學文化,今年上半年才開始學習書法。據他介紹,當時,后溪河村確定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同時還申報了“浙江書法村”評選。為此,該村兩委作了很多努力,不僅將村里的何北山祠布置成書法作品展廳,還開辟了書法創作室、學習教室,每月都邀請書法老師對本村及周邊村莊的書法愛好者進行免費書法培訓。有了這樣好的條件,對書法頗有興趣的何寶龍加入了書法愛好者隊伍,不僅每次都積極參加培訓,還堅持每天早、晚到村里的書法創作室練習。短短幾個月下來,他覺得自己“有幾個字已經寫得‘像模像樣’了”。更讓何寶龍興奮的是,在他的帶動下,最近,自己的兒子、媳婦、孫子也對書法產生了興趣。一旦村里組織書法培訓,他家經常‘三代同堂’,一起認真聽老師講課。
另據何寶平介紹,目前該村已有一支近40人的書法愛好者隊伍,年齡最大者70多歲,最小的僅6歲。其中,何品進、何金青、何忠爐等幾位“資深”書法愛好者,作品已有一定水準,曾入選婺城區慶祝十八屆三中全會書法作品展。此外,為了增進本村與周邊村莊書法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后溪河還以每月一次的書法課堂為平臺,熱情邀請周邊村莊書法愛好者前來聽課,同時展開創作、交流。據說,這一舉措,不僅后溪河人歡迎,也讓羅店鎮其他村莊,以及相鄰的竹馬鄉眾多書法愛好者叫好不已。
對于后溪河文化禮堂,還有許多令村民自豪又值得稱道的內容,在此無法一一細述。正如何寶平所說:“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確實好,它傳遞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傳承了村莊的歷史、民俗文化,真正為農民打造了精神家園。”
![]() |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