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起享有“世上之奇卉,人間之珍品”美譽的金華佛手,很多人都會想到“中國佛手之鄉”——金東區赤松鎮。然而,在婺城區新獅街道,也有一個有名的佛手種植村——唐村。近日,記者來到了這個位于北山腳下的村子,走訪了那里的佛手種植戶。
“我家的佛手早就賣完了,現在大棚里只剩下樹苗。”指著村口水泥路兩邊的佛手種植大棚,種植戶田愛春告訴記者,去年佛手的市場行情穩定,價格每盆在幾十元至幾千元不等,全村的種植戶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眼前的田愛春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從事佛手種植已經有十多年了。而在她種植之前,唐村的很多村民就開始種植佛手,也就是說,唐村種植佛手的歷史也有將近20年了。
1999年至2001年,我市的佛手種植進入了歷史鼎盛時期,也正因如此,田愛春放棄了在金華市區的工作,回到家中開始種植佛手。然而,從2002年開始,由于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市場過度飽和,導致佛手價格一落千丈,很多種植戶都虧了本。面對這樣的情況,田愛春也很是苦惱,但她告訴自己,再難也要堅持下去。慢慢地,佛手市場行情有了好轉,田愛春的堅持也有了回報。現在,她家的佛手種植面積有十四畝,是村里數一數二的種植大戶,每年的收入都在十幾萬元。
隨著佛手市場行情逐步趨于穩定,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了佛手種植隊伍中,整個村的佛手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目前,唐村有佛手種植戶40多戶,種植面積130多畝。為加強種植戶之間的聯系,更好分享種植技術和經驗,種植戶們自發組織在一起,成立了三個佛手種植合作社。
而對于種植戶們來說,解決佛手的銷路問題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不過,田愛春自豪地說:“由于村民們都不會弄虛作假,每一盆佛手都是保質保量的,所以我們村的佛手很受全國各地顧客的歡迎,銷路不用愁,不用愁。”
佛手的種植,帶動了村民收入的增長。“之前只是種一些蔬菜,現在種佛手后,收入就增加了。”今年61歲的陳趙良說,“拿去年來說,僅佛手就賣了1萬多元。”
和陳趙良一樣,今年59歲的唐益本也是村里的年紀較大的一個種植戶。他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在金華市區修了18年的自行車,由于種種原因,在三年前就回到了村子里,并和老伴一起種佛手。去年,老兩口佛手種植的收入超過了5萬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