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數十年乃至更久遠的年月,每逢年關將近,小巷子里便有了制糖師傅的吆喝聲,家家戶戶攢下一年的收成,就盼著年底能做些切片糖,一層糖一層炒米,仿佛細數一年365天一般,層層疊疊鋪開,裝滿家里大大小小的陶罐和甕,紅紅火火過大年。糖的品類很多,炒米糖、米粉糖、爆米花糖、玉米糖、小米糖……相較原料及口感,其中也有品級,凍米糖就排名第一。
金東區傅村鎮靠近牌樓的大街上,有家擺了二十多年的切片糖攤子。很多人說,這家的凍米糖特有年味。掌柜傅春棋介紹,他剛上學,父親就做起了凍米糖,17歲時,他子承父業,操持起了凍米糖生意,攤點上起初是父子,而后是夫妻。如今,父親年近耄耋,他和妻子蔣燕香也即將不惑。時光飛逝數十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年味卻一年比一年淡下去,但小夫妻對紅火歲月的憧憬始終不變,那凍米糖里濃濃的年味也就跟著不變。
攤點前,來往顧客不絕如縷,攤點后傅春棋技術嫻熟,游刃有余,蔣燕香待客熱情,手腳麻利,夫唱婦隨,相得益彰。夫妻倆每天都要賣出200多斤糖,總是忙得不亦樂乎,但他們每年都有4個月的長假,從端午節到芝麻收割時,因為高溫不適于制糖。八個月泡在甜香里的辛勤工作能換來6、7萬元的收入,夫妻倆心滿意足,他們上六年級的兒子說,每天,他都聽著父母生爐子的聲音,聞著漸漸濃郁的糖香,懷著一份好心情悄悄醒來。
談及凍米糖的具體制作,其中有不少學問。追根溯源,論及選材及前期加工,妻子蔣燕香顯然更勝一籌。糯米以顆粒飽滿者為佳,紅糖則新糖較舊糖更濃稠香甜,芝麻則選粒小飽滿、灰黑色原生品種為好,花生則以無出芽、干燥為準。糯米經洗凈、曬干、蒸熟,而后與同樣淘洗、晾干后的細沙一同入鍋炒,“這么炒,凍米容易爆開,吃起來才會脆。”炒好后,再用竹篩篩去細沙,留下黃燦燦的凍米。芝麻同樣經歷此番蛻變,被安置一邊。花生的蛻變最為壯觀,和沙炒后,帶皮的花生被篩了出來,蔣燕香只須捧起花生來回搓一遍,再拿立式風扇一吹,“粉紅女郎”便紛紛現出純白玉體。如此,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而到后期制作,傅春棋則是獨挑大梁的大師傅。10斤凍米、2斤芝麻、1斤紅糖、4兩麥芽糖,這是固有比例,此外便可根據個人喜好可多可少地添些花生仁。攤后兩個爐子上各架一口大鍋,一口熬糖,一口和料,為提高效率,兩邊同時進行。熬糖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燃料須用稻草,“稻草火才夠旺,才能把糖熬到徹底化”,熬糖過程中須不斷攪拌,以免出現焦糖,待到操起大木筷能拉出十幾根絲的時候,糖就熬成了。“糖熬好了,就得馬上蓋火。”只見傅春棋一抬手把鍋端到了另一個爐子上,迅速把旁邊早已備好的幾籃子“貨”都倒了進去,“其實這邊的爐子沒有火,只要借著糖的熱度,把料和勻,讓凍米再爆一次就好了。”緊接著,傅春棋操起一個可靈活移動的木框,在桌上擺好,把和好的料倒在了框內,“多少斤貨,就要心里有數,該調到什么位置,要讓貨剛好填滿木框。”隨后,傅春棋拿起滾棒順勢一攬,一塊規整的長方體出現了。而后,傅春棋根據多年經驗,以無刻度的規整木條為尺,火速操刀,縱向幾刀后,傅春棋把大方型糖塊分成一條條,而后針對每條下刀切片,雖有裂紋,卻也彼此相連。稍作冷卻,凍米糖就制成了。
換作十幾年前,凍米糖還是兒女親家串門少不了的“年貨”。男女雙方訂親后,到了年關,女方家就得準備兩甕凍米糖,把甕放在竹筐里,兩筐一擔,派人挑著送到男方家,而這甕的體面程度則泄露著家底。大家閨秀送大甕,小家碧玉送小甕。傳說當年,為給女兒撐顏面,家長們總會挑大的送,而要備下這么多的凍米糖,女方家就得趕早到師傅家訂做。待正式完婚,婚后第一個年關,男方家就得按同樣的禮制送“年貨”到女方家。據說,在義烏的某些村落,至今還有這樣的年關風俗。
顧客阮為金今年62歲,凍米糖也伴著他走過了幾十個春秋,每過半月,他就會買上幾條放在自己的三輪車里,“吃習慣了,從前大夏天的在田里割稻子,凍米糖是再好不過的點心。”但凍米糖最好吃的時候在年關,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香甜酥脆地吃在嘴里,半僵的身子就暖了一大半,而農忙時候的凍米糖是全家人有意留著的。回憶物質匱乏的年代,老人家差點落下淚來,夫妻倆每年攢下兩擔糯米做凍米糖,那幾乎是三個孩子唯一的零食。即便如此,他們夫妻倆舍不得吃,也不敢讓孩子們多吃,“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年關做凍米糖,但我們也只能數好了給他們每人分上幾片。那幾年跟著生產隊修水庫,孩子們放學回家也沒人給他們做飯吃,就在桌上放幾片凍米糖,讓他們頂頂餓,早上出門孩子們還沒醒,就在他們每人的枕邊放上兩片凍米糖。現在好了,天天能吃上凍米糖,天天都像過大年。”
顧客傅一青則早早地在金秋十月收好了自家的黑芝麻,又在隆冬臘月買來了新榨的紅糖,終于盼得兒女歸來,便喜滋滋地從五里外的下溪村趕來,付上兩塊錢一斤的加工費,請傅春棋趕上一下午的工把糖切好,好讓明早就飛回去的兒女們帶上。在過去,這是兒女們最愛吃的零食,每年做上滿滿的好幾陶罐卻總也不夠吃,而今漂流在外的兒女早已為人父母,這糖也從過去的年味吃成了鄉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