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師傅,這拉鏈頭不會‘咬’了,幫我整整”;“丁爺爺,我這鞋幫脫膠了,幫我粘粘”……“好的,馬上修好!蹦俏粌婶W皆已斑白的攤主總是爽快地應聲。他叫丁學明,今年66歲,在市區江南義烏街東苑小學的外墻角擺攤修已經超過10年,成了婺江新村小區,乃至整條義烏街居民共同的“老朋友”。
丁學明每天早上6點左右出來擺攤修鞋,下午5點半回家,十年如一日。因為在修鞋時割膠底、粘鞋底,手掌上縱橫交錯的紋路、傷疤清晰可見,常年的修鞋不僅使他擁有良好的修鞋技藝,同時也在手上刻畫出了深深的痕跡。
其實丁學明不是金華人,老家在臺州,因為生活實在艱苦,1976年,他帶著妻子和一歲的兒子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金華謀生計。當時的他沒本錢、沒技術,遂選擇了自己覺得簡單的修鞋活技。丁學明坦言,對于修鞋,他一開始只是作為副業“掙點錢補貼家用”。沒想到,1987年的時候,他在做農活時不小心傷了左腿,醫生囑咐他按時吃藥,靜養3個月?伤罴凹依镏負珘涸谄拮右蝗思缟希X得心疼,才休息半個月就又干起了力氣活,結果落下病根,“左腿髕骨壞死,成了四級殘疾”。身體的原因,加上自己慢慢發現修鞋是個細活,做得好心里挺有成就感,而且也能養家糊口,這才踏踏實實地把擺攤修鞋當成主業用心經營。
最初的二十多年,丁學明在市區江北擺攤修鞋。后來,市區江南發展很快,條件越來越好,人越來越多,有人勸他:“江南那邊沒人修鞋,你去那邊擺攤生意肯定好!本瓦@樣,丁學明從江北“移居”到江南,一干又是十多年。“我年輕的時候江南這邊還沒發展,都是田,和過去比現在真是天翻地覆哦!倍W明打趣說,“金華越來越‘年輕’了,我卻老了!
的確,38年過去了,丁學明的兒子早已成家立業,如今在永康經商,孫子也上幼兒園了。照理說,丁學明也該“退休”了,可他卻始終不舍自己的修鞋攤。所幸兒子和妻子都理解他,雖然偶爾嘮叨幾句,希望他收了攤子好好享享福,行動上卻比較由著他。妻子更是陪著他一起與鞋打“交道”——只要丁學明在哪里,她就在附近擦皮鞋。
事實上,最近幾年丁學明偶爾會有點失落!艾F在的生活好了,修鞋攤的生意卻淡了!彼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人們的生活觀、消費觀有了很大改變。面對破舊的鞋子,大多數人會選擇丟掉買新的,而不再是縫縫補補。不過,丁學明也不糾結.“現在補鞋其實也賺不了幾個錢,只當鍛煉身體,每天能和街坊鄰居嘮嘮家常,圖個‘老有所樂’。”他坦然地說,“每個月有1000多元養老金可以領,兒子又孝順。以前靠補鞋為生,如今只能把補鞋作為一種晚年生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