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長年累月的積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美的,我能做的只有踏踏實實地教一些基礎和實在的知識,以及力所能及提供一些幫助。支教生活,像一杯淡淡的清茶,沒有艷麗的色彩,卻滿口醇香,讓人回味悠遠。回顧近一年的支教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
忙碌并快樂著 耕耘并收獲著
“我已經愛上大山,愛上山里的孩子。支教既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也豐盈了我的人生閱歷。雖然再過兩個多月就將結束支教,但我始終心系沙畈,關注沙畈的教育事業……”昨天,說起這段難忘的支教經歷,青年教師葉靜如是說。
葉靜是婺城區實驗小學的一名老師。作為一名90后女教師,把山外的精彩世界告訴山里的孩子們,一直是她支教的動力。去年8月,葉靜離開繁華城市,告別家人,只身來到偏僻的山區學校——沙畈鄉中心小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一跨進學校大門,沙畈鄉民的淳樸和熱情,特別是山區孩子們渴求知識的期盼深深地打動著她。聽著一群群孩子叫她“葉老師”,看到一個個當地留守教師認真與她一起認真探討,還有學校領導的諄諄叮囑。從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睛中,葉靜早已明白,自己不再是“初出茅廬”的支教老師,而是肩負傳播先進教育理念的使者,一定要用自身的聰明才智和教育理念,讓沙畈的孩子也享受到與城里一樣的優質教育。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有著一道鴻溝。盡管已經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到了沙畈后,生活上的困難還是讓她覺得不習慣,思念家人,常常讓她夜不能寐。
“我應該主動適應環境,而不能讓環境適應我。”初來乍到,葉靜這樣鼓勵自己。于是,她主動融入學校生活,和山里的孩子們一樣,自己洗衣、洗碗、打水,整理房間,與學生一起勞動,和老師們一起家訪,儼然成了“山里人”。
作為一名支教老師,葉靜深知,自己的工作絕不僅僅是教好學生,而要將新思路、新方法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探索適于山區教育教學的模式。于是,葉靜把全身心地投入到鉆研教材,上好每一堂課上,用在了了解山區孩子上。從第一節課起,葉靜就結合山里孩子的特點,優化教案,精心授課,并適時推出責任制小組互助學習,以及一對一的好生幫助差生整轉提升。葉靜還一改生硬的灌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城區教書時,葉靜主要負責低年級的語文課,來到沙畈,她不僅要五年級的語文和六年級的英語,還要教二年級和六年級的音樂等課程。面對這個全新的挑戰,葉靜沒有絲毫畏縮,而是從容攬下這些“繁重”任務。為此,她隨身帶著紙和筆,以便隨時記錄有用的資料;教材沒有鉆研透,她放棄休息時間,抓緊時間查找教學資料;為了教法更靈活管用,她經常請教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前輩,并讓朋友寄來教學資料。為了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動態,她經常與學生一起交流互動,與他們一起談理想、談學習、談人生,講一些大山外面的故事,而學生們也樂于向她敞開心扉,訴說成長的喜悅和煩惱。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這位城里來的葉老師不僅成了這些“山里娃”的良師,也成了他們最可親的“知心姐姐”。
言傳身教,潤物無聲。葉靜在在教學中發現,山區孩子們語文基礎較為薄弱,于是就要求學生寫周記。剛開始時,學生都是寫幾行,但她在批閱時,比他們寫得還要多,鼓勵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漸漸地學生的周記的字數也是越寫越多,甚至有的學生告訴她,他們已經喜歡上寫周記了。
葉靜覺得,在經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面對新環境和中途接手的班級,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平時測驗,優秀率提高了,指導的舞蹈《追夢讀書娃》還獲得了區級比賽三等獎的佳績。“雖然在這過程有苦澀、有抱怨;但也有快樂,有喜悅,慶幸自己有這樣一段支教經歷,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