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環城二小,如同走進了一座童話般的城堡。宮殿式的教學樓,滿園的綠樹。校園大廳,高大的孔子像和八大“古代圣賢”畫像映入眼簾,傳遞著“求真、修善、向美”的人生真諦,大廳東面“書簡”中的“師說”及“教師座右銘”,傾述著園丁們“誨人不倦”的辛勞與“桃李滿園”的幸福;大廳西面,“棋盤”上鑲嵌著孩子的張張笑臉,展現他們健康向上、求真向美的精神風貌。大廳北側的“琴”與“畫”,記錄了孩子們顯示才華、嶄露頭角的瞬間。校長張文杰說:“我們學校就像一個城堡一樣,哪里都很漂亮!”
2012年8月份,張文杰從區教育局到環城二小擔任校長。如何讓環城二小這所嶄新的學校被家長、被社會所認可?這成為了張文杰不斷思考的問題。到學校不久,張文杰對于教育提出了自己一個獨特的見解——博采教育。
記者:環城二小的校訓和博采教育的內容是什么?
張文杰:所謂博采教育就是‘博采眾長、知行合一’。博采眾長就是要以包容、民主的心態去接納別人好的東西,博采眾人優點為我所用,要懂得傾聽、判斷、選擇和整合。
而“求真、修善、向美”,這六個字正是環城二小的校訓。現在的環城二小剛剛邁開它的步子,正一步步堅實地前進著。幾年后,相信憑借著博采教育的理念以及它的六字校訓,環城二小將會在尖峰山腳下培育出一代代優秀的人才。
記者:學校是如何在學生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的?
張文杰:春天剛到,環城二小就組織學生們去了解春天。我們在各個年級開展了以春為主題的活動,老師帶著學生從不同角度去了解春天。科學老師帶著學生去“看春”,看春天里有哪些植物、動物;音樂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聽春”,細細傾聽鳥兒的聲音、風吹樹葉的聲音;美術老師帶著學生去“畫春”,春天的美就在孩子們的畫筆中;語文老師帶著學生來“寫春”,春之美在一首首小詩中體現……
不僅如此,環城二小還善于借力。為了豐富孩子們的課余活動,學校開展了舞蹈社團、籃球社團、兵乓社團等活動,教這些的都是從浙師大等學校請來的專業老師。
記者:聽說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成為了孩子們學知的重要課程?
張文杰:在學校的教育理念中,一個孩子優秀與否不應該只看孩子的成績,而是應該看他的行為。“知行合一”這樣的一個教育理念植根在環城二小的校園里。“知”學孔子、孟子,學九大圣賢,學琴棋書畫。“行”學雷鋒,踐行著“行有規范”、“日行一善”。讓求知與踐行合一,讓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孩子們的現代文明行為相合一。
在學校,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成為了孩子們“學知踐行”的重要課程。老師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說清明、看清明,少先隊大隊部組織祭清明、游清明,最后在“舌尖上的課堂”中做清明馃,品清明馃。通過系列的學習、動手實踐,讓孩子們對于自己原本所理解的清明節來得更加深刻。
記者:在教學中,如何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
張文杰:這個問題,我從三個角度來回答。第一,學生是過關加特長。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必須掌握一項特長。這樣既保證了學習,也給孩子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校園生活。第二,老師是專業加魅力。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老師自身就應該不斷提升專業素養,不斷提升個人魅力。第三,學校是規范加特色。依法辦學,規范辦校是根本,在此前提下,學校對孩子行為舉止進行規范教育。比如我們學校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扎實,有很多“三部曲”。如課后三部曲,下了課第一步“擺”,讓學生學會整理;第二步是“放”,讓學生做好下節課書本等學習的準備;第三步是“撿”,撿一撿地上的紙屑,保持環境衛生。這樣的“三部曲”讓孩子們在不斷的踐行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記者:對即將進入小學的學生和家長有什么建議?
張文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上應該注重培養小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不應該讓幼兒園小學化,讓孩子們過早地被迫接受應試教育。家長應讓孩子回歸到生活,在生活中讓孩子們不斷積累起對數、對文的原始經驗,在體驗中找到并激發孩子快樂學習的興趣,這才是教育的根本。除此之外,在即將進入小學的時候,建議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正面的引導,提高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