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委常委、紀委書記何海彬民情體驗日記
3月20日星期四多云轉雨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和區委關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關通知精神,今天安排到聯系鄉鎮蔣堂鎮走一走,帶著問題下去摸摸村里的情況,以便下一步更好地開展工作。
蔣堂村離鎮政府不遠,村委會辦公樓就在路邊,我重點看了一下財務公開情況,有村里財務收支情況,還有困難戶相關補貼發放情況。走進辦公樓大門,我到每個辦公室門口數了一下掛了幾塊牌子,樓上樓下都數了一遍,總共掛了29塊牌子,能掛的地方基本上都掛起來了。區里大部分部門都有相應的牌子,有的部門甚至有好幾塊。為了了解制度和考核情況,特意找來了村書記陳紀林、村會計董松林。陳紀林是老書記,村里的工作都比較了解,董松林是老會計也是便民服務的代辦員,對各項工作都很熟悉。
然后轉到了辦公樓后面,后面是個小平房,門口掛了農家書屋的牌子,進去看到擺了兩個書架,里面放了一些書,墻上還是掛了一些制度。我問陳紀林和董松林:“你們掛了這么多牌子和制度,你們自己是怎么想的?”陳紀林說:“我們也沒辦法,每條線上來檢查都說必須要有牌子,制度必須上墻,要不然考核就要扣分。”我又問:“那考核怎么樣?”董松林說:“每項考核都要做臺賬資料,有的一條線就有好幾本臺賬。”過了一會還把一疊臺賬拿了過來,我看了一下,有七八本臺賬,翻了翻,除了村支部活動和會議記錄本有比較實在的內容,不少臺賬內容比較虛。陳紀林說:“我覺得有些牌子是沒什么作用的,村里就我們幾個人,老百姓都認識我們,住哪里,電話多少都知道的,什么事情要找誰都很清楚的,基本上不用看這些牌子掛哪里,至于制度,老百姓基本上也不會看,而且這么多制度,我們自己也不一定搞的清楚,有些老百姓連字都不認識的。要辦什么事,怎么辦問我們就可以了,制度可以印到一起,要看給他們看就行了,不一定非要掛到墻上。至于考核,考核是跟村里的一些補貼和利益掛鉤的,要考核我們沒辦法,一定要做的。”我覺得他講的很有道理,認真地記下。
從蔣堂村出來,來到了直里村。直里村是個大村,有670多戶,1800多人口。直里村的村委會辦公樓在原來的小學里,小學合并以后,就作為村里的辦公樓。一個大會堂,作為村里開會的主要場所,一棟兩層樓的房子作為辦公室。我先來到大會堂看了一下,大會堂門口掛了4塊牌子,走到里面,兩邊和后面的墻上連在一起掛滿了各種制度。又來到辦公樓,從東到西辦公室都看了一遍,和蔣堂村同樣的情況,外面掛滿了牌子,里面掛滿了制度。找了一下,村書記鄭友軍、村主任鄭孝毅、村會計鄭友璋、婦女主任葉賽紅、村監委會主任金志高今天都在。我問他們做這些牌子和制度牌要花多少錢。村書記鄭友軍說:“做了很多次了,最少要二三萬元吧。”我又問考核臺賬的情況。他們把臺賬拿出來,一大摞。村主任鄭孝毅說:“這些臺賬每個村基本上都差不多的,很多臺賬都是到考核的時候補的,各個村之間都抄來抄去,內容基本上也都是一樣的,沒有多大的實際效果。”還問了一下水環境治理情況、養豬情況,直里村村邊的小溪里是不是還跟以前一樣經常有偷扔死豬的情況。從他們反映的情況看,都有一定的好轉。
澤口村相對較小,就在虹戴公路南側,蔣羅公路西側,交通很便利。村委辦公樓就在村口,也是一棟兩層的小樓,面積不大,相對來說比較局促。走進去一看,掛牌情況更加突出,由于辦公室少,每間辦公室門口都密密麻麻地掛滿了牌子,有一個辦公室竟然掛了8塊牌子,制度也是貼滿了墻壁。村書記姜儉清說:“很多牌子和制度實在沒地方掛,只好拿下來,等要檢查了再換上去。”
一圈走下來,很有收獲。目前來看,我們區村里“牌子、制度、考核”多和雜的問題確實存在,我想這也是一種與群眾路線背道而馳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如果能進行有效地簡化和規范,不僅可以為村里節省一筆經費,更重要的是能為村里減輕不必要的工作負擔,使村干部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村里的百姓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下一步要好好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