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守候,為了那個軍功章更光芒
——記婺城區好夫妻丁根友、許紀雁
“無論是在職工作還是退休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我丈夫都全身心支持我,從無怨言。”許紀雁說。
的確,從教師到校長,再到公益人士,許紀雁努力把自己的光和熱貢獻給社會,展示自身價值。而在她無暇兼顧家庭的時候,是她的丈夫丁根友默默包攬下生活瑣事,解除了她的后顧之憂。對于丁根友的付出,不僅妻子許紀雁一清二楚,連他們的子女也深有感受。因此,每當許紀雁獲得榮譽、夸贊時,子女們總會說:“媽媽取得的成績也有爸爸的一份功勞,就像歌中唱的‘軍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她,努力把光和熱貢獻給社會
許紀雁夫婦是婺城區城北街道鳳凰山社區居民。在社區里,許紀雁的名氣可比丈夫大得多。理由很簡單,因為她性格活潑開朗,非常熱心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公益事業,是社區里的活躍分子。
“我平時愛唱歌、旅游、健身,現在擔任著站前小學校外輔導員,組織過“小手拉大手”的宣講活動、清明節掃墓活動;有空就參加社區志愿者,做過人口普查員,參與過各種文體活動……”面對記者,許紀雁列數起了自己退休后的精彩生活。
說起來,許紀雁不僅退休后醉心于服務社會,在曾經的工作時期,她也是一個以事業為重的“女強人”。她曾在龍游湖鎮中學擔任校長,工作兢兢業業,事事盡責。只要是學校里的事,她都首當其沖,敢于拼搏敢于擔當,從不怠慢。當時學校環境簡陋、條件艱苦,老師的工資微薄、待遇也不好,但她并沒有因此減低工作熱情。她說,既然自己擔任了學校的校長,就要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對得起學校,不管外在條件如何,都要盡好自己的職責。
正是許紀雁對事業、對工作的投入,讓她不僅收獲了一摞摞榮譽證書,更獲得了同事、朋友的肯定。不少人對她評價:“許老師工作認真、責任心強,任何事情只要交給她辦理,我們都很放心。”
他,一直站在妻子身邊默默支持
事實上,許紀雁最得意的并非自己取得的各種成績、榮譽,而是丈夫丁根友對她的堅定支持,對家庭的默默付出。她說: “學校的老師和鄰居都羨慕我,夸我身后有個模范丈夫在默默無聞地支持著我的工作。的確,沒有丈夫的支持,我不可能有現在充實快樂的生活,我從心底感激愛人對我的無私奉獻。”
許紀雁退休前,整日忙著學校事宜。對此,丁根友不僅從不抱怨,還努力用行動來表達對妻子工作的支持。他有電工技術,熟悉電器修理,就經常義務幫學校修理小電器。此外,他還經常利用周日踩三輪車幫學校運煤餅、運學生的課本,以便給妻子所在的學校節省經費開支……
許紀雁退休后,又開始了公益活動的忙碌生活。丁根友還是樂呵呵地支持著妻子,一個人承擔起了所有家務活,洗衣、做飯、打掃等等。有一次,許紀雁報名參加人口普查活動,成了社區里的義務普查員,天天挨家挨戶上門了解人員情況。正趕上大夏天,天氣炎熱,加上小區房子幢數多、樓層也高,將許紀雁累得夠嗆。從妻子口中得知,普查中會遇到一些“難纏”的戶主,他們覺得普查工作侵犯了個人隱私,所以態度冷淡,甚至將她拒之門外。這一來,丁根友心疼妻子了,干脆自己陪著前去開展普查工作。老兩口一起耐心地和戶主講解這份工作的意義,以及普查的緣由和目的,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感動對方,讓對方配合自己完成任務為止。
他們,就這樣相扶相攜一路向前
許紀雁今年75歲、丁根友77歲,至今,他們的婚姻已經走過50多年風雨。回望自己的婚姻之路,兩位老人覺得有艱辛也有甜蜜,而共同的感受是——不悔。
“嫁給我,她吃了很多苦。”這話,丁根友說得很認真。丁根友當過兵,復原后在新疆工作,而許紀雁一直在龍游湖鎮當教師,兩人東西兩地分隔千山萬水。這樣兩地分居的日子從1962年開始,直到1980年才結束,中間走過了18年歲月。
當時,丁根友工作忙、收入低,時間和經濟都不允許他經常回來探親,所以兩人只有在每年春節短暫相聚。分別的日子,兩人靠通信相互了解情況。每周兩封信,談工作、談學習、互相勉勵,這個“慣例”在他們之間堅持了18年。可以想見,那時候,沒有丈夫依靠,只能獨自照顧孩子的許紀雁度過了怎樣艱難的歲月。“我記得老許曾經和我說過,有一次半夜,孩子發燒生病,她只能背著孩子徒步趕往醫院求醫。她說事后回想起來,真的很后怕。的確,那時候醫院離我家很遠,小路又黑又偏僻,野外甚至有狼和熊之類的猛獸,你想想,一個女人帶著生病的孩子,該有多危險?可以說,那時候,是她為我撐起了這個家。”丁根友說。當年的艱苦歲月,成了丁根友后來努力“寵愛”妻子的動力。
許紀雁則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她說:“我父親是個聾啞人,平時不能獨自料理日常生活,脾氣也很暴躁。婚前,我曾問過老丁,‘你愿意接受他并和我一起照顧他一輩子嗎’?他回答很認真:‘你放心,我愿意奉養照顧他一輩子。’這個回答,讓我決定嫁給他。”
事實證明,丁根友是個說到做到的人。為了能親自和聾啞父親溝通,丁根友努力向妻子學習手語,學會了以后就經常和父親聊天,對老人噓寒問暖。那些年,丁根友在外地工作,盡管收入微薄,但他每年春節回家探親時,必然給父親買吃的、穿的……后來,一家人團聚了,可父親老了,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病疼。每次父親生病住院,丁根友總是貼身照顧,為他端屎端尿、擦身洗衣,從不怕臟怕累。常常有同病房的病友對父親說:“你兒子真孝順。”父親無法辯解,丁根友也總是一笑而過,從不解釋。
面對這樣一個重情重諾的丈夫,許紀雁喜在心頭。她說:“我當初選擇嫁給他是對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