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又近春夏之交,換季養生依舊是大家普遍關注的話題,日前,記者采訪了行醫近三十載的金華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賈素慶,專家論點,為您品評養生之道。
四月的江南,夏季“暑濕”氣候已見端倪,連日氣溫飆升至25攝氏度。“清涼女郎”三三兩兩走上街頭,DQ里的冰淇淋開始火爆熱銷,前日里成群結隊趕去踏青的人們儼然不再熱衷運動。賈素慶醫生提醒大家,養生無外乎衣食住行與心理調節,順應天時變化,做好“適度微調”是不二法門。
在飲食方面,賈醫生提醒大家要少吃熱性食物,如狗肉、羊肉等,以免熱性生火,引發口腔潰瘍、牙痛、生瘡等不良癥狀。所謂天人合一,夏季飲食以清淡為宜,應多吃時令菜、當季果。中醫養生,五時對應五臟,所謂“春主肝,夏主心,長夏主脾,秋主肺,冬主腎”,四季每季末18天主“脾”。夏季“補心,養心,清心”,如白木耳、紅棗、米仁、赤豆、蓮子等美味甜品都是極好的選擇,在中醫養生中,心對應紅色,故紅色食物多有養心功效。此外,賈醫生提醒大家,酷暑將至,冷飲雖滿足了口腹之欲,切勿貪嘴,以免損了脾胃,另外,非生食食物亦不宜冷藏后直接食用。
坊間素有“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說法,賈醫生指點,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癥狀,生姜還有健胃增進食欲的作用,但姜并不適合所有的人群,比如陰虛體質的人是不能吃姜的。很多人吃姜都是把姜削皮再吃,其實這樣做不好,姜的皮也有很大的作用,削皮后,姜沒有辦法發揮整體功效,只要將姜洗干凈就可以了。雖然夏吃姜對人體有益,但也應適度,因為天氣炎熱,人們容易口干、煩渴、咽痛、汗多,而生姜性辛溫,屬熱性食物,根據“熱者寒之”的原則,不宜多吃,只在做菜或做湯的時候放幾片生姜即可。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365天,不一樣的倦怠源于不同節氣的驅使,適應氣候變化,合理作息,方能科學養生,身強體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是農耕民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星宿運轉,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日漸長,夜漸短,賈醫生建議,順應天時,“晚睡早起,午后小睡”是最合理的作息方式。天氣炎熱,應堅持早起晨練,但應控制運動量,不宜大汗淋漓,在中醫的說法中,“汗為心液”,出汗過多則易損傷津液、耗傷心氣,而見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癥,甚致肢冷亡陽的重癥。
春夏之交,氣溫波動頻繁,時尚女郎早早穿上夏裝,偶爾也免不了挨凍,賈醫生提醒,“春捂秋凍”,女郎們愛美的同時應做好保暖,避免日后出現關節病。此外,時而出現的霧霾天氣對人體補水養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戴個口罩,抹一層保濕護膚霜都顯得尤為必要。夏季防曬護膚,防曬霜應講究科學使用,暴露在陽光下應適當涂抹。此外,個人體質千差萬別,做好合理養生須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體質偏熱者宜喝綠茶、苦丁茶、金銀花茶、菊花茶等涼性飲品,體質偏寒者則宜選擇紅茶、普洱茶、玫瑰花茶等,體質略顯肥胖者選擇荷葉泡水為更佳。賈醫生告訴大家,人體體質是會改變的,建議大家到醫院找專業醫生做體質識別后再做合理調養。
最后,賈醫生為大家提供了一份較適于大眾的夏季調養食單。
賈醫生說,中醫認為,夏天人體能量消耗大,需要加強脾的工作,才能不斷地從食物中吸取營養。同時夏天人們食冷飲和瓜果較多,易損傷脾胃,有很多人容易“疰夏”,表現為不思飲食、乏力。而通過健脾益氣則往往能達到開胃增食、振奮精神的效果。下面介紹幾種藥粥護脾益胃:
蓮子米仁粥:蓮子、白扁豆、米仁各100克煮食。
糯米百合粥:銀耳25克、百合50克、綠豆25克、糯米50克煮粥食。
山藥茯苓米粥:山藥、茯苓各100克,炒粳米100克煮粥食。
紅棗小米粥:紅棗10個,小米100克煮粥食。
蓮子山藥粥:蓮子50、克山藥100克、粳米50克煮粥食。
熗拌什錦:豆腐1塊、嫩豆角50克、西紅柿50克、木耳15克,調料若干。功效:清暑解熱。注意:豆角中含有血球凝集素A,是一種毒旦白,加熱毒性大減,故要焯透。
苦瓜菊花粥:苦瓜100克、菊花3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功效:清熱瀉火。注意:糖尿病人冰糖改為木糖醇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