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交流 真心解困
——婺城區委常委、副區長邵永華民情體驗日記
2014年3月16日 周三 多云
今天,我再一次來到新獅街道勤儉社區。勤儉社區是今年我剛聯系的社區,對這個社區我并不陌生。前幾年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我曾多次到社區檢查環境衛生,對這個社區有著較深的印象,對當時的社區干部還比較熟悉。今年,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把勤儉社區作為聯系點,已兩次進村入戶,與村干部面對面地進行了交流,對社區的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勤儉社區位于杭金衢高速公路出口處、迎賓大道東側,是進入金華市區的北大門。該社區有章宅、邵宅、倪家三個自然村(現已聯成一片),共有491戶,1178人。雖然撤村建居已11年了,但街道干部和村民仍習慣叫“勤儉村”。這十多年來,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村民的居住環境、生活習慣沒有太大的變化,他們還沒有完全融入這座城市。
前兩次到村里,我先后走進社區書記邵建國、主任邵利成、監委會主任邵基芳家中,與他們促膝交談。他們跟我講得最多、也最急切的是村民建房問題。全村申請建房的有120戶,而全村集體未安排的地基只有32幢,這32幢地基由于要進行環境整治仍未落實到戶。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先后多次與街道辦事處和國土、規劃部門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初步設想。
今天,我又帶著這個問題來到了村里。社區書記、主任都在街道培訓,由聯村干部何金如帶著我找到支委章善祥家。章善祥是小有名氣的“老娘舅”,也是一名老支委,在村里分管環境衛生等工作,由于工作上聯系較多,因此比較熟悉。在老章家拉了一會家常,我便要他帶我到村里沒有走到的點去看一看。
這幾年,勤儉社區沿高速公路出口一帶進行了整治,外觀有了很大的改觀。但走進村里,還是讓我有些意外:村里的路面大多沒有硬化,沒有一塊平整的場地,甚至沒有一盞路燈,一些村民雖然蓋了新房,但大多是“赤膊房”,特別讓我驚訝的是村里仍有大片危舊房,大多住著老人和外來務工人員,存在著不少安全隱患。路過村民倪樟富家門口,我走了進去。這是一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蓋的泥坯房,由于年久失修,墻面已大片脫落,倪樟富一家五口就居住在60來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交談中,我感受到了倪樟富一家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的迫切心情。“老娘舅”告訴我,像這樣的戶頭還有十多戶。一路走一路看,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這幾年,浙師大東擴、市委黨校建設以及杭金衢高速公路、迎賓大道等重點工程建設征用了這里1100畝土地。至今,杭金衢高速公路及連接線拓寬、迎賓大道整治仍需征用村里所剩不多的土地。廣大村民為金華的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們至今仍游離在城市的邊緣。村干部告訴我,他們村地處城郊接合部,地理位置優越,但村民的收入并不高,大多數村民靠打零工和做小生意維持生活。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9500元,有的村民生活還比較困難,有的甚至無力建房。
每走一次,都是一次新的體驗;每交流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獲。我強烈地感受到,自己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工作以后,特別是當了領導以后,與農民直接打交道少了,心與心的距離遠了,真的需要好好補上群眾路線教育這一課。進村入戶,也讓我們懂得了鄉親們的酸甜苦辣,知道了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們該干些什么,從而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我已向村兩委承諾,接下來,我不僅要到每位村干部的家中走一走,還要到老黨員、老村干部特別是困難戶家中看一看;不僅要走要看,更關鍵的是要與村兩委一道為民辦事、為民解憂。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