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58戶畜禽養殖戶簽訂了關停搬遷協議
日前,白龍橋鎮對“一江三庫三溪”兩側各100米范圍內,流域支渠兩側50米范圍內,以及集鎮周邊500米范圍內,列為禁養區,禁止從事畜禽養殖活動,對其進行全面的畜禽養殖摸底排查。經過摸底排查的32個行政村,有380戶列入此次整治對象。截至昨日,已有58戶畜禽養殖戶簽訂了關停、搬遷協議。
為了加強白龍橋鎮的水環境治理,完善城鎮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減少畜牧養殖對環境的污染,白龍橋鎮有條不紊地開展畜牧業污染專項整治工作。除了集鎮范圍以及水流域附近的村莊,下一步,白龍橋鎮還將對其他19個行政村進行畜禽養殖摸底排查,逐步實現禁養區內全部關停,限養區內整治改造,其他區域改造提升,進一步規范畜禽養殖,建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長效機制,有效解決重點區域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實現畜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白龍橋鎮嚴格執行總量控制,2014年要完成禁養區內所有養殖場的關停,實現養殖總量比2013年底下降30%。落實禁限養區制度,根據《婺城區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劃分規定》,對違反規定的畜禽養殖場(戶)予以關停、拆除。限養區內現有各類畜禽養殖場要落實污染防治措施,排放的污染物應達到養殖場(戶)干濕分離、雨污分流以及沼氣池、儲糞池等治污設施建設要求,實現規模養殖場零排放和排泄物資源化利用雙100%等國家或省規定的標準,并符合總量控制的要求。
據了解,白龍橋鎮力爭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禁養區內現有各類畜禽養殖場全面關停。在國道、省道、鐵路兩側及區域內其它主要交通干線(含虹戴公路)兩側500米以內的區域,“一江三庫三溪”等兩側周圍100米~500米范圍內,村莊規劃區及外延500米范圍內的區域列為限養區,限養區內的養殖場(戶)污染物治理設施按照要求配套建設到位,經各管理處、行政村同意,可以暫時予以保留,但不得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從而逐步削減限養區內的飼養總量。
與此同時,白龍橋鎮對在宜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戶)要求按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標準,配套建設污染物治理設施,做到干濕分離、雨污分流,形成生態循環,確保達標排放,并核定其最大養殖容量,實行養殖區域和養殖場(戶)的養殖量雙控制。還將建立養殖場準入制度,對新建(轉遷)畜禽養殖場必須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控制新增污染源。在整治期間,積極配合做好關停、騰空、拆除和整改治理工作的養殖場(戶),經驗收合格的適當給予關停退養補助。
白龍橋鎮政府成立了畜牧業污染專項整治和產業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各管理處成立相應的畜牧業污染專項整治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領導,落實整治責任。除了總量控制、嚴格審批、完善設施,搭建平臺外,白龍橋鎮還將深化治理,健全體系,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對畜禽養殖排泄物進行處理與利用,并加快構建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長效管理機制,推進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廠、鄉鎮無害化處理收集點建設;切實加大畜牧業污染整治的執法力度,加強對禁養區復墾及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現場監督和檢查。
為提升畜牧養殖水平,白龍橋鎮加強科學規劃,根據全鎮環境承載能力和畜產品消費需求,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布局畜禽養殖區塊和總量,制定出臺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加強指導服務,對符合要求的養殖設施裝備改造提升,完善畜牧業保險政策,擴大保險覆蓋面;完善處置管理,建立完善以區域性公共處理設施為主體、養殖場和屠宰場自行處理為基礎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網絡,落實屬地管理責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