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婺城區蔣堂農村文化大院“營益模式”引發的思考
位于婺城區蔣堂鎮集鎮的蔣堂農村文化大院是當地一位文化熱心人于2011年初創辦的一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該場所不僅設有百姓舞臺、文化茶座、卡拉OK、文藝培訓、影像制作、乒乓球桌球活動等文體服務項目,而且還有“農村黨員干部遠教廣場”、“農民信箱聯絡站”、“農業信息服務合作社”、“農家書屋”、“農村社會職業技能培訓部”等一系列政府性農村公益服務項目納入其中。這是一種由當地政府引導,民間自主經營的新的農村文化服務發展模式,它區別其他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純營業性的文化產業,是一種半經營、半公益的“營益模式”。同時它也是一個個人與政府共享社會資源、共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具體體現。然而,這樣的服務形式效果究竟如何?又能否持久呢?
一、“院落文化”推動著“區域文化”的發展
據了解,由于像農村文化大院這樣的“院落文化”,擁有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服務內容,受眾面涵蓋老、中、青、少年各個層面,讓周邊村民、集鎮居民和外來務工者切身感受到了文化“集成”的優越性,其文化作用不可低估。就以蔣堂農村文化大院為例,三年來,大院的百姓舞臺已接待前來品茶休閑、音樂欣賞、舞蹈活動和健身交友的群眾近5萬人次;通過“卡拉OK大家唱”等活動吸引聲樂愛好者1萬多人次;農家書屋外借書籍1200冊,電子查閱710人次;到乒乓球、桌球活動室活動1000余人次;遠教廣場播放健身教程視頻等服務,受眾達5000人;音像制作發揮文化傳播和視頻庫作用,先后為當地和周邊鄉鎮組織開展的文體活動、成就展示等現場攝像20場,制作光碟400余張;農業信息服務合作社為廣大農民提供農產品供需等方面信息幾千條,農產品成交額近千萬元。同時,利用院內的服務設施和功能,舉辦農村老年太極拳、農村婦女形體塑造、農家書屋管理、農村文藝創作、婺劇演唱、民樂演奏、農村種養業技術、農村社會職業技能、電腦使用等方面的培訓47次,以及“蔣堂鎮紀念建黨90周年紅歌會”、“蔣堂鎮百姓好聲音選拔賽”等文藝活動5次。不僅豐富、活躍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有效地增加了人們的科學知識,提升了人們的思想文化素養。因此,《金華日報》、《浙江農業信息網》、《浙江在線新聞網》等媒體相繼對其進行報道,浙江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陳昆忠、浙江省委組織部電教中心主任童發根、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等領導也曾先后前往視察。由此可見,農村文化大院確實起到了“文化大院樂百姓,文化興農助發展”的文化效果,一定程序上改變了農村文化“只是唱唱跳跳”和“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等問題,為推進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院落文化”的持續發展面臨瓶頸困難
毋庸置疑,農村文化大院這種“院落文化”的持續發展也面臨著瓶頸困難,即設施投入和運行服務的資金支撐問題。仍以蔣堂農村文化大院為例,經營者購置場地及各種器材設備已投入160萬元,而大院里所有的服務項目中,除文化茶座向每人每天收取2~3元茶水費和培訓部每場收取一、二百元場租費外,其余都是免費的,一年收入總共也就四萬元左右,經濟上的投入和產出明顯不成比例。當地政府和個別部門期間雖說有過包括書籍在內的扶持,但久而久之也難以讓其擺脫入不敷出的困境。盡管經營者是位十足的文化熱心人,做過農村電影放映員、廣告公司美工,自營過農村圖書室、網吧,獲得過浙江省文化示范戶、浙江省遠教“崗位之星”、婺城區“農村文化耕耘獎”等稱號,還有“我辦文化大院不是為了賺錢,只是因為有人需要和我自己喜歡,希望能讓更多的農民群眾在這里得到文化素養的提升和接收到外界的新鮮資訊”的堅守理念。并且堅持每年增設新的文化項目,以增強大院的吸引力。又為解決投入資金和運轉開支,一度外出兼職賺錢,后又利用自己嫻熟的攝影攝像特長和電腦操作技術,為周邊部門單位及個人家庭進行音像制作,來補貼大院之用。但即便如此,也仍然難免捉襟見肘的尷尬,并且又出現分身乏術的問題。所以當筆者問起文化大院能否持續發展,這種“營益模式”能撐多久時,其也坦言:“營益模式”的服務讓農民群眾享受到實惠,得到上級這么多領導的肯定,說明方向是正確的。不過有時候也真挺尷尬又無奈,比如人家興沖沖來打球、來看書、來上網,我剛好應約要外出,只能謊稱球破了或是電腦壞了什么的來推拒,長此下去,必然會失去大院的誠信度和吸引力,真該雇個把幫手,可目前又養不起。
三、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社會多方合力支持
很顯然,像蔣堂農村文化大院這樣的文化服務場所,無疑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方面,也無疑是政府借助社會力量共建農村公共文化的一種體現。同時,這種半經營、半公益的“營益模式”,也是產業性與公益性有機結合而讓利百姓、惠及群眾的一種創新做法,理應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倡導與合力支持。因此,為使蔣堂農村文化大院這樣的文化陣地不因“彈盡糧絕”而丟失,筆者以為至少可以從以下方面幫其解圍。
1.政府的必要支持。農村文化大院既然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一部分,政府理該看到這種“院落文化”影響并推動著“區域文化”發展的現實作用,承認其存在的積極意義和社會價值,將其列入公共文化建設的統盤考慮范疇,從文化事業的專項經費中予以必要的支持,這也是政府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辦文化的體現。
2.相關部門的聯合扶持。像蔣堂農村文化大院這樣的服務場所,除設有文化項目外,還涉及體育健身、農家書屋、遠程教育、農業信息服務和社會職業技能培訓等多方面的服務。因此,文化、體育、圖書、農業、社會保障以及遠教中心等相關部門也應予以傾斜扶持,可以為其申報諸如“文化提升工程”、“全民健身工程”、“信息共享工程”、“勞動就業工程”等方面的專項資金補助。同時還可以將相關方面的培訓多多放進文化大院,以增加其場地收益。
3.文化部門的主動“搭臺”。文化大院既是一處公共文化的服務場所,又是一個倡導精神文明、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所以文化部門,尤其是當地的文化組織機構,關心、呵護、協助、支持文化大院的建設更是責無旁貸。要利用熟知掌握基層文藝團隊,經常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便利條件,盡量將一些歌詠、舞蹈、演唱、健身等文化體育活動和賽事引入文化大院,以增強大院的人流量和社會認可度,增加其以文養文收入。同時還要加強對文化大院的監管,確保其健康發展。
4.工商企業的積極參與。因為蔣堂農村文化大院這樣的文化場所具有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屬性和“公益”成分,所以一些成功的工商企業,特別是當地知名的工商企業,也可借此擔當起一定的反哺社會的責任,從企業文化建設經費中列支部分,借助文化大院的平臺和空間,開設“職工之家”、“企業園地”等,開展一些企業文化活動,與其進行“雙贏”合作。
5.民間團體的配合援助。當今社會上的團體協會組織不少,比如地方商會和各種行業協會什么的,也可借用文化大院內場地設施與策劃制作等服務功能齊全的便利條件,開展一些行業性文化活動。這樣,既可以活躍業內的文化生活,提高行業的社會知名度,又可以以有償服務的方式援助文化大院創收。
另外,還可通過宣傳和牽頭,引導社會上熱心文化事業的有識人士伸出援手,來共同排憂解難等等。
總之,蔣堂農村文化大院這樣的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只有得到社會多方的合力支援,才能安全地堅守并取得持續發展的勝利,不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良好的文化推動作用!
(作者系婺城區蔣堂鎮文化站站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