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安地鎮偏遠山村的殘疾農民,二十幾歲便帶著一千元闖蕩上海。機緣巧合之下,和奇石結下不解之緣。睡了三年馬路,擺地攤、戈壁灘里找奇石,與死神擦肩而過,20年的奮斗,他在上海奇石界打出一片天下,坐擁1000多平方米的奇石館。他用堅忍不拔的意志,為自己改寫人生。他就是上海石品景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天成奇石館館長葉林森。
![]() |
睡馬路擺地攤差點凍死在戈壁灘上
一名安地鎮偏遠山村的殘疾農民,二十幾歲便帶著一千元闖蕩上海。機緣巧合之下,和奇石結下不解之緣。睡了三年馬路,擺地攤、戈壁灘里找奇石,與死神擦肩而過,20年的奮斗,他在上海奇石界打出一片天下,坐擁1000多平方米的奇石館。他用堅忍不拔的意志,為自己改寫人生。他就是上海石品景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天成奇石館館長葉林森。
懷揣一千元闖上海睡了三年馬路
今年53歲的葉林森是婺城區安地鎮方麻車村人。三歲時,因為小兒麻痹癥發高燒,他的左腿落下殘疾,被判定為肢體四級殘疾。讀完高中后,葉林森回家務農,然而身體的殘疾讓他干起農活十分不便,想當個農民都不容易。二十幾歲時,他懷揣1000多元,到上海闖蕩。那時上海只有一個花鳥市場,葉林森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人聚在那里擺地攤。一些人從廣西買進根雕,在上海賣,生意還不錯。“我們安地山里也有根雕,我也可以試試啊!”打定主意后,葉林森回到安地鎮,問親戚朋友借了資金,在村里開了一個根雕加工廠,聘請廣西的根雕師傅加工,再將成品拉到上海地攤上賣。但由于葉林森自己在上海,家里的加工廠沒人管理,最終還是虧了,他便直接從廣西進貨。
那時候上海“奇石熱”剛剛興起,葉林森看到地攤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石頭也能賣出好價錢,便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從廣西進根雕時順便找一些石頭回來賣。在地攤上一點點經營一家人的幸福。夫妻倆回憶起當初那段打拼的時光還是很感慨。“那時候我們睡了三年的馬路,一塊彩條布一蓋,一把大雨傘一撐,鉆進去就是兩個人的‘家’了。”妻子周菊芝說。幾年苦心經營后,夫妻倆有了一點積蓄,便在淮海路租了一個二十多平方米的店鋪,住的地方也從馬路轉到15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生活好歹有了一些改善。兒子來時,三個人擠在一張單人床上,但這總比睡馬路好啊!擺地攤、15平方米、60平方米,到最終的1000平方米的奇石館,葉林森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卻又很扎實。
找奇石不易差點凍死在戈壁灘上
葉林森說,每一塊奇石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復制的,而找奇石的路也是異常艱辛,甚至潛伏著危險。為了找到好的奇石,葉林森和幾個石友幾乎跑遍全國三分之二的省份。哪里有好石頭,他們就風雨無阻地趕過去。
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戈壁灘,葉林森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那時候阿拉善左旗還沒有專門的市場,葉林森就和石友一起租車,去住在沙漠里的牧民家里收購石頭。戈壁灘天氣變化無常,容易迷路,隨時會被沙塵暴襲擊,可以說外來人過去是危機四伏。有一次,葉林森他們的車子在戈壁灘拋錨,方圓幾公里荒無人煙,外面是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低溫,出去就要被凍死。他們只能躲在車里等路過的車來救援。這一等就等到了天亮,車都被凍住了,葉林森和石友們也整個人被凍僵,完全動彈不了。那時葉林森都絕望了,想到家里老婆孩子在等自己,差點流下眼淚。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路過的人發現了他們,把他們拉到一個小鎮上,在火炕上烘了好幾天,葉林森才緩過來。有了精神后,他們再次出發,到牧民家里收購石頭。那里的牧民放牧時看到好石頭都會收集起來,一袋袋馱在馬背上,等人來收購。原本靠放牧為生的牧民靠著奇石有了一項新的經濟收入。
在廣西深山老林里,為了找石頭,葉林森在水里一步一步走著,摸到好石頭的欣喜讓他忘了辛苦。不知不覺走了十幾公里,到最后整雙腳被水泡得發脹,猶如灌了鉛,沒力氣再走。
如此經歷數不勝數,過去,每一次出去找石頭都是一次探險。現在網絡發達了,找石頭也沒那么辛苦。雖然已經53歲,但葉林森玩起微信來絲毫不比年輕人差。葉林森和石友們在微信上溝通,如果有好石頭就通過微信發過來,看好了再出手。不用像以前一樣,有一點消息就得千里迢迢跑過去看。除了國內,這兩年葉林森還跑到俄羅斯、巴西、烏拉圭等地方尋訪好石頭。
![]() |
鑒賞奇石需要想象力
葉林森如今在上海除了擁有1000多平方米的“天成奇石館”外,還有三家分店,早先在金華也開過一家奇石館,手中收藏的奇石數不勝數。所謂“天成”就是天然形成,沒有經過人工加工。葉林森拿出平板電腦,向記者一一展示。一塊塊形狀各異、晶瑩剔透的石頭顯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贊嘆。
鑒賞奇石需要豐富的想象力。乍看這些石頭,除了覺得它們形狀好看外,似乎看不出什么故事。“你看這塊石頭像不像一張戲劇里的臉譜?右邊突出的是額頭,下面尖尖的是鼻子,再往下是嘴巴,中間一塊黑的是眼睛。”經過葉林森的講解,再看這塊石頭便生動起來。石頭本身好固然重要,如何擺放,讓它有靈氣,則考驗著主人的智慧和眼光。記者看到一張奇石的照片,兩塊石頭仿佛兩個麥克風,葉林森便順水推舟,做了架子,撐著兩塊石頭,麥克風的形象更加生動。濟公像、臉譜、獅子、成串的葡萄……在葉林森的講解下,一塊塊奇石充滿靈氣。
葉林森說,過去鑒賞石頭主要四個字:瘦、皺、漏、透。奇石要瘦長挺拔,皺巴巴,從這個洞能漏到那個洞,而且看著要透。而如今,一塊好的奇石要求更高,還需要講究形、色、質、紋。“形”,要求石頭形狀完整,多姿多態。“色”,以色艷為上品。“質”,以堅為要,以硬為妙,手感潤滑細膩為上。“紋”,圖紋清晰,質紋流暢、線條柔和。
二十多年的賞石、玩石經歷,練就了葉林森的“火眼金睛”,只要一看,便知這塊石頭產自哪里,質地如何。名氣大了以后,很多人慕名請他幫忙。他曾經為一些博物館找過奇石、化石。
如今,賞石、玩石的人越來越多,但一些外行人不懂得基本知識,容易被騙。葉林森將老家的老房子改造成奇石博物館,展示他收藏的奇石。下一步,他還計劃在金華建一個奇石科普教育基地,向有興趣的人科普奇石知識,給石友們提供一個交流平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