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婺城區“雙強型”干部伍建忠
“我有三個夢想,第一是入黨,第二是要干一番事業,現在都實現了。我要去實現人生第三個夢想,那就是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2007年,開有2家公司的伍建忠毅然決定回到家鄉白龍橋鎮鄭陽村實現他第三個愿望。
自2011年開始,他便帶領群眾實現了“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的目標,將一個一窮二白的窮村子變成了“世外桃源”,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三番。
如今記者走進鄭陽村時,遠遠看去,綠樹環繞、花果飄香。一幢幢小洋樓錯落有致;一口口堰塘綠水蕩漾;一條條水泥路蜿蜒在村落,把分布在方圓幾公里的幾個村組連接起來;一條條水渠如一道道堅實的護墻,在田野間縱橫交錯。道路兩旁,全部配套安裝了路燈,給村民夜間出行帶來了便利。
6年多來,村支書伍建忠組織民眾捐款,自掏腰包,為村里修了10多公里的水泥路、2000米污水管網、建立村文化體育活動中心,購買農用機械。他帶領全村干部群眾迎難而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3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翻了3倍,摘掉了貧困村的落后帽子。并獲得鎮首批“綠化示范村”、市級“文明村”等稱號。
鄭陽村的巨變,始于7年前伍建忠返鄉的決定。2006年7月,在外經商10多年的黨員伍建忠決定回家鄉看一看。正是這一趟回鄉之旅,改變了鄭陽村的命運和伍建忠的人生軌跡。
幾經考慮,他決定回村幫助家鄉父老脫貧。2007年,伍建忠回到鄭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解“行路難”。村民窮,拿不出修路錢,他自己墊上;有村民嫌修路占了自家的地,跑去施工現場鬧,伍建忠耐心解釋,賠償損失。村里第一條通村公路修通了,百姓對伍建忠的態度由最初的質疑、不配合變成了感激、敬重。
實現了通車夢后,要解決的第二件事是用水難。伍建忠思考之下決定在村里新建了堰塘、水井、蓄水池,通過組織村民捐款,自掏腰包捐了2萬元,并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實施了飲用水改造。在接下來的6年里,三面光水渠工程,村里亮化工程、電網改造工程、公路邊廢土廢料已經整治清理、花壇綠化、鋪設地下污水管網,村通二環道路硬化、農房改造都陸續完成。
“多虧了他,我們家現在環境好多了。”鄭陽村村民鄭永忠告訴記者,他在伍建忠的注塑廠里當了5年的機修工,每個月能掙4000多元。原來,伍建忠創辦了一家有一定規模的注塑廠,為村里解決了一部分閑置勞動力。如今他的廠里有30多名鄭陽村的村民在打工了。不僅如此,他還帶領了一部分村民購買注塑機,引導村民在家中經營。有些村民開玩笑說:“鄭陽村啥都不多,就注塑廠多。”走進村子,放眼望去,一幢幢新房,足以證明村民們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
目前,他正著手建造居家養老中心,積極推進文明新村的建設。不過,面對成績,伍建忠依然謙虛而誠懇,他說:“現在第三個夢想離我越來越近了,我會用我的努力慢慢讓村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