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7日以來,連日的強降雨導致全區(含市開發區)公路受損較為嚴重,婺城區交通運輸局公路段、路政、運管等部門在21天梅雨季節里加班加點、攻堅克難、發揚傳統,一場與公路搶險的戰斗就此拉響
召之能來 來之能戰 戰之能勝
前段時間,持續的暴雨對婺城公路造成不同程度地損毀。據不完全統計,330國道、金蘭北線、羅電線、新朝線等17條國道、縣道公路的水毀面積達20395.59立方米,共計損失200余萬元(不包括鄉村道路水毀面積和損失金額)。婺城區交通運輸局共投入搶險人員650余人次,機械70余臺班,車輛80余輛次,搶險資金60余萬元。
事實上,梅雨未到之際,婺城區交通運輸局已經多次召集干部職工開會,要求全系統職工一定要堅守崗位,層層落實巡查上報責任,所轄國道、縣道沿線各養護站堅持每日上路巡查,填報每日上路巡查報表,發現山體滑坡、塌方、路基懸空等情況立即上報。公路養護是公路段的主業,在此次汛期公路搶險中,竹馬、湯溪、蘇孟、白龍橋四個公路養護站更是發揮著重要作用。
連續作戰搶通“生命線”
6月27日早上6時許,竹馬公路養護站接到公路巡查員報告:羅電線公路發生多起山體滑坡,交通受阻。接到報告后,養護站立即組織應急隊伍,調動所有人員和機械第一時間趕赴事發點。
“從來都沒有遇到像今年這么大的暴雨,時間也長,也沒用遇到過一條公路線一次性就發生這么多起事故。”竹馬養護站站長潘增良帶領搶險隊伍到達現場后感慨道,當天前后共發生大大小小40余起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塌方,山上的樹木都被沖了下來,導致多處公路邊坡堵塞、路面積水,交通徹底中斷。
當時,養護站開始清理,路政中隊協助,搶險行動迅速展開。鏟車、挖掘機等機械負責清理塌方,人員負責清理邊溝,鋸開、搬運樹木。到了中午11點多鐘,通過5個多小時極力搶險,道路終于被搶通。正當養護工們累得精疲力竭,回養護站的途中,他們再次接到通知———羅電線又有地方塌方了!就這樣,養護工們還沒來得及吃中飯,就折返了。
“沒辦法,我們必須趕回去,這是工作,更是責任!”潘增良說,如果山體滑坡不及時清理的話,首先泥石流會導致邊溝堵塞,從而引起外邊坡坍塌,最后會造成公路更嚴重的損毀。另外,羅電線是通往雙龍景區的主要干道,沿線有不少村莊,還有部隊、企業、電視臺、電力局等都在山上,如果該線中斷,這些地方的日常供給就無法輸運,給生產生活造成直接影響。“這不僅是一條公路線,更是一條‘生命線’。”潘增良嚴肅地說。
搶險過程中天還在下雨,山上時不時有碎石滾下來,養護工們又累又餓,身上衣服沒一處是干的,浸濕它不只有雨水,還有汗水。“我開鏟車開到腳都軟了,差點翻車。”竹馬養護站副站長葉余森說,公路養護工干得是體力活、技術活,也是冒險活,但在整個搶險過程中,養護工們中間沒有休息過一分鐘,也沒有抱怨過一句話。
經過12個小時的連續搶險作戰,到了下午6點多鐘,整條線路終于全線通車。然而,竹馬公路養護站所管轄的公路不只有羅電線,受暴雨影響,其它的新朝線、金九線都出現不同程度受損。所以,養護工的搶險任務并沒因此而結束……
連夜奮戰搶通歸家路
6月27日下午4時許,湯溪公路養護站接到公路巡查員報告:湯蘇線42K+600路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金雞頭水電站渠道沖垮。接到報告后,養護站立即組織應急隊伍,調動所有人員和機械第一時間趕赴事發點。
“我們趕到事發點后,還發生了一件令人措手不及的事情。”湯溪養護站站長林群說,當他們還在42K+600路段搶險,突然同條公路線上的44K+500和42K+600兩處路段也發生了山體滑坡,如此一來,養護工們就被硬生生地“包圍”了。然而,被堵中間不只有養護工,還有幾輛小汽車和運家畜的農用車。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慢慢變黑,還下著雨,不少司機、乘客頓時有了“四面楚歌”之感。“你們什么時候能搶通?”“我們還趕著回家呢?這可怎么辦?”……當時不少人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在路上過夜。“你們放心,就算加班加點干到通宵,也要保證你們出去。”林群當時毫不猶豫就跟那些司機立下“軍令狀”。他說,他和養護工們都知道,湯蘇線是一條車流量較大的路線,如果交通中斷時間過長,必然會給沿線的企業和村民造成生產生活上的不利影響。再者,也會給公路造成較大損害。所以,第一時間搶通道路是唯一明智之舉。
搶險過程中,在機械的配合下,養護工們冒著大雨,摸著黑,挨著饑餓,踩著泥濘,手握鐵鍬努力清理塌方。路政人員則在現場進行災情分析、指揮交通,確保人員和車輛的安全,協助養護工一起清理。直到凌晨一點,經過大家9個多小時的極力搶險,湯蘇線三處山體滑波全部清理干凈,公路恢復暢通。
“大家回到家的時候,差不多都2點半鐘了,休息不了幾個小時又要去別的路段搶險。”林群說。
感人插曲:汛災面前,眾志成城
6月27日,竹馬養護站在羅電線搶險的時候,養護工并非孤軍奮戰。當時,雙龍風景區管委會、羅店鎮政府、交警部門等不少干部職工都冒雨參與了搶險,另外,一些過往的司機、乘客、村民看到后也紛紛加入到了這支搶險大軍。竹馬養護站站長潘增良說:“當時大概有100多人參與搶險,之所以有了大家的幫助,公路才得以在最短時間內搶通。尤其是我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心里很感動。”
同天,湯溪養護站在湯蘇線搶險的時候,眼見養護工不辭辛勞地在搶通公路,不少司機、乘客也沒躲在車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提出要同養護工一起搶險。當時就有一名司機說:“養護工也是有老婆孩子的,也都在家里等著他們回去,我們和他們一樣,幫助他們也是在幫助自己。”湯溪養護站站長林群當時考慮到他們的安全,最后也沒同意,他說:“現場還不是很穩定,山體滑坡有可能再次發生,他們有這份心,我們就已經很感動了。”
湯溪路政中隊副隊長黎志軍向記者透露,湯蘇線搶險中,當時路政的一名隊員楊勝峰得知自己9歲的兒子被送往醫院急診,急需手術。可楊勝峰卻沒有回去,一直守在了搶險現場。隊員朱文芬才2歲多的孩子在家中哭著喊“媽媽”,可身為媽媽的她硬是“狠心不管”,因為她和參與搶險的隊員都知道———搶通道路是第一位。
記者手記
在采訪婺城交通運輸局竹馬、湯溪、蘇孟、白龍橋四個公路養護站的時候記者了解到,事實上在搶通公路的過程中,還有不少交通運輸人忘我工作、群眾主動協助搶險等類似的感人插曲。有群眾就說,在此次道路搶險中可以清楚看到,交通運輸人召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他們忘我工作,體現的是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職業素養。群眾主動協助搶險,發揚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傳統美德。
然而,一場與汛期公路搶險戰斗剛結束,隨之而來的是抗大暑,綠化澆水、清掃道路、路面修補……交通運輸人一直在與惡劣環境作斗爭,用汗水保護著公路,無怨無悔做公路養護事業的“鋪路石”。
![]() |
![]() |
![]() |
![]() |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