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修建祠堂,這幾天羅馬柱全部都會運到。”村支書杜繼朝眼中透著喜悅。這幾年,后杜村池塘邊的“垃圾山”不見了;通往下邵、古方一村的聯村道路建成,村民進出方便了;村里多年的老祠堂終于要重新修建……經過村兩委的團結協作和白龍橋鎮的大力支持,后杜村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原來,在村中心的池塘邊,曾經有一座高四五米的“垃圾山”,堆滿了塑料袋、爛鞋子、廢舊桶等生活垃圾。因為臭氣熏天,村民路過都會捂著鼻子繞道走。今年4月,杜繼朝組織村兩委對其進行清理,因為村集體經濟有限,他們就將自己家中的拖拉機、卡車、鏟子等都“搬”到了現場,“為了省下資金,手套也沒買,村干部們不怕臟不怕臭,花了三天時間,一點一點地把垃圾山給搬走了。”村民吳大爺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禁豎起了大拇指。如今,這口池塘建起了圍欄,村民們也都自覺維護起了村里的環境,不再亂丟垃圾。
后杜村的集體經濟薄弱,一年算下來,房租收入不超過2萬元。而每天雇傭農戶每人60元錢的保潔費開支對于后杜村來說,更是顯得有些吃緊。“一入夏,農民們很多要到地里去忙,所以這時候不光開支,保潔人員都很難找。”杜繼朝告訴記者,村兩委面對困難總是非常團結和忘我,心想著自己動手,還能給村里節省點開支,所以這兩個月以來,只要是找不齊保潔人員的時候,大家都會主動頂上來,親自動手打掃衛生。
在后杜村大明塘油庫附近,農田較多,路卻很窄,給農民進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為了方便機械和車輛正常出入耕作,杜繼朝在“一事一議”中提出要建造一條機耕路,村干部們非常支持。但是,機耕路建造需要10多萬元,資金成了大問題。村兩委召開了四五次會議,一起制作了機耕路方案遞交到鎮里,得到了鎮里的重視。期間,白龍橋鎮曾多次下派工作人員到村里指導工作,這條1000多米的機耕路如今終于建造完成了。
“現在村民的共同愿望就是危舊房改造。”杜繼朝告訴記者,一來村中心的危舊房較多,二來小車根本無法進入村中心,危舊房改造已經成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原來,前不久,村里遭遇到了洪水襲擊,村中心的十幾戶村民家的老房子發生部分磚瓦崩塌。村民余劍蘭告訴記者,家里的老房子已經造了70年,在20多平方米的屋里住著一家四口人,眼看著泥巴墻快倒了,一家人膽戰心驚地過著日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