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婺城區乾西鄉湖頭村文化禮堂就成了全村人氣最旺的地方:在文化大舞臺前休閑廣場上,阿姨大伯們忙著在跳排舞、練太極拳,年輕小伙則聚集在一起下棋或是打乒乓球。甚至城里的市民都慕名前來,繞著波光粼粼的“西湖”夜跑,一邊享受著仲夏之夜的習習涼風,一邊欣賞著這個獨一無二的景觀式文化圈呈現的美麗景致。偌大的湖頭村,由于有了文化禮堂的存在,愈發顯得魅力四射、活力十足。
如今,在廣大農村,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與日俱增。為此,婺城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從建設鄉村文化地標——文化禮堂入手,統籌謀劃,迅速啟動、扎實推進,力爭用3至5年時間,全面整合原有村大會堂、祠堂、村級活動中心等農村現有設施資源,采取新建、改建、整合、共用等形式,在全區建成150家以上農村文化禮堂,為農民壘砌文化陣地、構筑精神家園,讓百姓在“身有所棲”后“心有所寄”。
像湖頭村一樣,一座座農村文化禮堂,像雨后春筍般在婺城農村不斷涌現,而各種活動的精彩紛呈,文化禮堂儼然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白龍橋鎮雙牌村的文化禮堂建成后,從原先只有300平方米的老舊禮堂重建到占地750平方米的大禮堂,一樓用于村民娛樂活動,二樓則建起了“善美講堂”,可以開展各類學習教育活動。“以前室外活動擔心刮風下雨,現在不用擔心了,而且不怕人多。”村民周愛金說。文化禮堂已經成了姐妹們的“最愛”,每天晚上大家都會在那里蹦蹦跳跳。而且,村民們還可以在里面打乒乓球、玩羽毛球,強身健體。“接下來,我們將按照村民的意愿,組建更多的文化隊伍,舉辦更多的文化活動,讓老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村支書陳文華信心十足地說。
在文化禮堂建設中,婺城秉承“結合村特色,放大唯一性”為原則,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稟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建設中突出自身特色,并引導各鄉鎮、村在挖掘文化內涵的同時,結合好本地的村莊歷史,村落文脈、產業特色、民俗民風等特點,提煉各文化禮堂的神韻。如羅店鎮后溪河村注重深度挖掘“何氏三杰”和“茶花文化”;竹馬鄉姜衙村歷史上“四進士”崇尚“禮樂治國”精神,便著力打造“禮樂姜衙”;還有乾西鄉湖頭村的民俗文化,瑯琊鎮浩仁村的“仁”文化,泉口村的鐵店窯遺址文化,蔣堂鎮開化村的祭亭文化及“蓮”文化等,都著力探尋本村最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形成每個村落特有的文化元素,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韻”。
除了在內容挖掘上突出地方特色,彰顯禮堂精神,婺城區還在活動開展上注重選準并設計特色載體,豐富禮堂功能,吸引群眾參與,使農村文化禮堂真正成為對農民有凝聚力、影響力和歸屬感的精神家園。羅店鎮后溪河村是浙中的“花卉之鄉”,依靠種植花卉苗木致富的村民閑暇時間喜歡練書法,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和陶冶情操。目前村里已有一支近40人的書法愛好者隊伍,前來練習書法的村民甚至是“三代同堂”上陣,興致盎然,其樂融融。
在白龍橋鎮葉店村文化禮堂的愿景廊內,村民把一個個小心愿寫下來,剪成心形的“心愿紙”,粘貼在“綠色大樹”上。樹上還生長了一百多片樹葉,上面都貼著村民的幸福的笑臉。今年70多歲的葉春香,一有空就帶著孫兒到這里瞧瞧自己和孫子被抓拍到的“幸福瞬間”,心里有著說不出的開心。自從建起了文化禮堂,該村成功舉辦了“葉店好聲音”和納涼、中秋、重陽、迎春、開蒙禮等活動。這些活動,就像一塊磁鐵一樣,把村民聚集在一起,增進了鄰里和諧及歸屬感、幸福感。
如今,在農村開展文化禮堂建設,大力推動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為百姓構筑起精神家園,讓百姓共享“文化大餐”,已經成為婺城“兩美”建設的重要載體。截至目前,全區共建設完成了23家文化禮堂,并陸續開展了開蒙禮、敬老禮、成人禮等禮儀活動,以及其他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使農村百姓在實現“身有所棲”后,過上了“心有所寄”的潤澤生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