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公布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浙江有3處,位于金華酒坊巷18號的臺灣義勇隊紀念館是80處遺址名錄中唯一涉臺抗日遺址。同時,民政部發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9月3日,正是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日,記者來到臺灣義勇隊紀念館,追憶那曾經戰火紛飛的抗戰時代。
曾經 這里是臺灣義勇隊的據點
說起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不得不說起一位先烈——李友邦將軍。
李友邦1906年出生于臺北蘆洲鄉李氏望族之家。1918年進入臺北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參加入蔣渭水等抗日先驅所領導的臺灣文化協會,積極參加反日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李友邦積極奔走于浙閩兩省之間,組織散居在大陸的臺胞參加抗日。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1939年2月22日,由臺灣人民組成,直接參加祖國抗戰的數量最多、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抗戰隊伍——臺灣義勇隊在金華正式成立,李友邦時任隊長。
當時,這支隊伍正是以酒坊巷18號為據點,積極組織抗戰活動,并成立臺灣少年團,以“保護祖國,解放臺灣”為宗旨,抗日斗爭足跡遍及浙贛閩皖及廣西、重慶等地,影響遠及東南亞。義勇隊一方面宣傳教育,為抗日救國吶喊,一方面制作簡單的軍火原料及戰場急需的藥品。
臺灣義勇隊中醫療人員比較多,因此李友邦一直把醫療作為義勇隊的主要工作之一。最初義勇隊在金華城內設立醫療所,義務醫治傷病軍民。不久又于金華鄉下設立醫療隊和巡回醫療隊,方便廣大農村病人就地治病。為了擴大規模和設備,1940年7月間,又專門派員到閩北崇安(今武夷山)一帶招募臺籍醫生和購買新式醫療儀器,并先后將金華醫療所擴充為3個“臺灣醫院”,分設在金華、衢州、蘭溪。此外,他們經常派醫生到各地各單位義務行醫或從事衛生工作,既當醫生,又做對敵政治工作,很受前線官兵和當地群眾的贊揚。“臺灣醫生”以其精湛的醫生和高尚的醫德醫風,在當時被傳為美談。因此,酒坊巷的門口,時常停著整排整排的人力三輪車,負責接送病人,其受歡迎程度一時無兩。
臺灣義勇隊從1939年到1942年,一直駐扎在金華進行抗日活動,也就在這三年,李友邦與祖籍杭州富陽的夫人嚴秀峰相遇,并在金華完婚,生兒育女。1942年5月,浙贛戰役爆發,金華淪陷。臺灣義勇隊奉令南撤,于10月抵達福建龍崗,當時,義勇隊的隊伍已由最初的20多人發展壯大到了400多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后,義勇隊分批從廈門回到臺灣。1946年2月,“臺灣義勇隊”遭臺灣當局解散。
如今 這里是聯系臺胞的紐帶
2006年4月,為了紀念這支英雄的隊伍,永遠銘記他們在抗戰中作出的貢獻和犧牲,發揚兩岸同仇敵愾,團結御辱的抗戰精神,金華人民政府于原地上建立“臺灣義勇隊紀念館”。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該館在修建中盡量保持原來的風貌。
紀念館建筑面積共150余平方米,分2個展廳,展出老照片60余張,書畫類、文件類、徽章及軍用品、隊員生活用品和墓碑及銅像等文物近百件,再現了當年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的戰斗與生活。而這些文物,都是通過金華市原臺辦主任金振林向當年的老團員、老隊員處收集而來的。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的作用不僅是憶苦思甜,更是為了緊密聯系臺灣同胞,促進和平發展。”在紀念館工作了近6年的解說員蔣慧蘭告訴記者,這些年,她接待過的臺灣同胞就不下數千名。8月30日,她還遇上了一個特別的來訪者。“那位訪客名叫金紹遜,臺灣人,來金華旅游時偶然在地圖上看到我們這個館,就專程趕過來參觀。”幾年前,為了紀念李友邦將軍的事跡,紀念館特意為他打造了一尊銅像,聽完蔣慧蘭解說的金紹遜,深深地對著李友邦的銅像鞠了一個躬,并在冊子上寫下“臺灣同胞不可忘記先人”的留言,令蔣慧蘭尤其印象深刻。
不忘歷史的除了臺灣同胞,還有曾與李友邦一起共事的大陸戰友——臺灣少年團主任指導員黃中一。蔣慧蘭說,如今,這位九十多歲高齡的上海老人,在每年的清明前后,依舊會坐著輪椅來紀念館看一看,緬懷曾經的烽火歲月。而老人每次都會唱著《臺灣義勇隊隊歌》:“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出祖國,要把他在臺灣的鐐鎖打碎,為正義抗戰保衛祖國……”歌聲悠悠,仿佛又將他拉回了曾經的崢嶸歲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