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修補王機”后,養護工再發明“綠化修剪機”,工作效率“杠杠的”
今年8月份的時候,婺城區交通運輸局湯溪公路養護站自制了一款簡易路面“修補王機”,機械的材料基本來源于網購和廢舊市場,最后組裝而成,機械上路試機后效果頗佳,因而極大的節約了公路養護成本,提高了養護生產效率。近日,記者聽說婺城區交通運輸局白龍橋公路養護站最近也發明了一臺“綠化修剪機”,據說不用養護工拿著大剪刀修剪綠化,司機只要開著車,分分鐘就能將公路綠化帶修得整齊劃一。
“綠化修剪機”大顯神通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日前,記者來到白龍橋公路養護站,在養護站站長黎國軍的指引下,終于見到了那臺傳說中的“綠化修剪機”,“這臺‘綠化修剪機’可厲害啦,有了它工作效率‘杠杠的’!”黎國軍自豪地說。可是記者第一眼見到“綠化修剪機”的時候,給人感覺就是“非常一般”,無非就是一個鋼架固定在了拖拉機的側面,然后又有兩臺切割機并排固定在了鋼架的兩邊,“綠化修剪機”其實就是切割機和拖拉機的合體,只要一塊發動就能上路修剪了……
“真的像站長說的那樣厲害嗎?”帶著這種疑問,黎國軍信心滿滿地叫養護工發動了“綠化修剪機”,想當大家的面一睹為快“神機”的效果。于是司機駕駛著拖拉機,沿著公路綠化帶一路緩緩開去,前面一臺切割機負責“大修”,后面一臺負責“小修”,只見那些長到綠化帶外的灌木枝條齊刷刷落地,不一會兒,一條長約100米的綠化帶只用了十分鐘就全被剃成了側“平頭”。包括記者在內,在場的其他養護工都驚嘆:“其貌不揚,效果不凡啊!”
驚嘆之余,黎國軍給記者細細算了筆賬,就拿虹戴公路來說,全長16.5公里,來回的綠化帶長度就有30多公里,如果讓20名養護工拿著大剪刀修剪綠化,大概要花去整整40天時間,而且還要是天氣好的時候。但如果用“綠化修剪機”修剪綠化,兩名司機輪流駕駛一輛拖拉機,只用15天就可以修剪完30多公里的綠化帶,并且幾乎不受天氣影響。
“單單這樣算,就已經節省了不少的時間、人力、物力,有效緩解公路養護人員緊缺的現狀。”黎國軍說,“綠化修剪機”的優點還不只是這些。他還說,“綠化修剪機”的操作十分簡單,成本低、易攜帶,它能夠流水式作業,彌補了人工修剪時的不平整、規格不一,大大提高了質量。“更加重要的安全,一方面手動切割機容易對養護工造成意外傷害,另一方面,如今大馬路上的車輛川流不息,養護工站在路上修剪十分危險,每年養護工意外傷亡的事故時有發生,所以我認為‘綠化修剪機’最大的優點就是大大減少了安全隱患。”他說。
養護工也能搞出“大動作”
誰是“綠化修剪機”的發明者呢?黎國軍自豪地說:“是我站的養護工周卸良,他是名退伍士官。”在站長的介紹下,記者有幸見到了這位“總設計師”。“‘綠化修剪機’從設計到成型用了半個多月時間,是我們站所有養護工一起經過多次討論、設計后完成的,我只不過比較懂機械,學以致用罷了。”周卸良謙虛道。
當記者聞到周卸良為什么會想到發明這樣一臺“綠化修剪機”時,他說,公路養護是公路段的主業,在養護站工作4年多來,時常會聽到有關養護工工作時意外傷亡的事故,所以他就一直想用什么東西可以代替養護工上路工作。基于自己本身比較懂機械,又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加上領導對“創新公路養護”大力支持,后來在大家伙的共同努力下,“綠化修剪機”就問世了。
據悉,“綠化修剪機”目前還在試驗階段,需要不斷地“進化”和完善。“‘綠化修剪機’現在還只能對綠化帶進行側面修剪,還沒有達到平面修剪的效果,我們還將不斷努力,設計研究出一臺‘7’字形的新型‘綠化修剪機’,讓綠化帶的側面和平面修剪工作能同時進行,效率更上一層樓。”周卸良對“綠化修剪機”前景胸有成竹,他覺得以后還能申請專利。
婺城區交通運輸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綠化修剪機”的誕生,某種意義上是做到了養護生產作業以機械為主、人工為輔的“四新”技術,保障了道路“暢、潔、綠、美、舒、安的公路環境。事實上,一直以來,我們對有想法、有創新的一線養護工都給予厚望,只要有創新的意識和行動,就會給他們更多、更大的平臺去發揮,鼓勵他們在有限條件內創造無限的價值,積極為公路養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