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幾年經濟增速快意馳騁、高歌猛進的態勢相比,2014年以來,婺城工業經濟走勢與國際、國內宏觀大環境一樣,逐漸放慢了腳步。
自我區實施“工業強區”戰略以來,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轉強,逐步培育了七大特色產業,工業經濟在全區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攀升,成為引領全區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全區工業總產值已經突破300億元。其間,工業經濟多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不過,不要忘了,在建區之初,整個工業總產值僅有51億元。今年以來,工業增速在十多年來首次在低位徘徊,習慣了“高速列車”的人們,對突如其來的換擋減速難免有些不適應。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5月初在河南考察時指出的,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一個“新常態”,概括出了回歸理性區間的宏觀大勢,闡明了既要保持定力、又需及時預調微調的戰略方向。一味維持超高速增長事實上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有悖于科學常理的。說到底,“新常態”題中之義就在于增長持續平穩,避免大起大落,實現質量效益速度的協調。?
當前,不少企業開拓市場乏力、產品銷售疲軟、發展動力不足,種種跡象表露出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宏觀形勢影響,國內經濟結構性減速,進入“新常態”的調整期;另一方面,也有企業自身的產業結構、管理機制等深層次問題長期累積的原因。如何順時應勢,擺脫調整中的“陣痛”,關鍵在于努力適應新常態,激發企業自身內生增長活力,讓過去業績增長主要依靠要素驅動轉到依靠創新驅動上來,切實提升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從微觀上看,工業經濟適應“新常態”,在戰略上保持“平常心”的同時,在戰術上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以有效應對挑戰,更為搶抓機遇做好準備。今年以來,區委、區政府打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破”整治等一系列“組合拳”,加快清閑促產、騰籠換鳥步伐,助推企業轉型升級;持續開展了“雙千”、“走親連心”等活動,出臺一攬子契合婺城實際的政策舉措,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進一步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流程,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優化企業服務,營造良好寬松的工業發展環境,增強了企業逆勢前行的信心。
從宏觀上看,在“新常態”下,我們看到諸多積極的政策信號。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減少和規范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要求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這一系列措施,都在營造一種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活力。而且,省、市、區層面也在相繼研究出臺一些政策措施。這些積極的政策信號,都有利于提振工業企業逆勢前行的信心,助推企業爬坡過坎、轉型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常態”下,婺城工業的基本面沒有變,支柱產業依然發揮著主導作用。七大特色產業中,汽摩配、建材、食品、紡織服裝發展前景良好,有力地支撐了全區工業經濟。隨著我區改革的深入推進,發展軟硬環境逐步改善,工業強區、合力興工的氛圍日益濃厚,必將有力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潮起總是伴隨著潮落,經濟發展也是一個蕩回的鐘擺,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不斷前行。可以說,目前遇到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堅定信心,保持新定力,適應新常態,婺城工業一定會有一個瑰麗的未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