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區沙畈鄉周村,提起村民吳建英,鄰里感受最深的是她盡心盡力照顧患病丈夫虞卸廣,以身作責教育兒子虞克凡,使其成長為樂觀、獨立、自強的優秀少年的故事。今年上半年,吳建英被評為婺城區“好家長”。
吳建英和虞卸廣2005年結婚,年底生下了兒子虞克凡。2006年10月,虞克凡一周歲多,虞卸廣被查出患有膜性腎病,連吃飯都很困難。自此,這一家子開始了到處求醫問藥的日子,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但是,日子再難,吳建英夫妻倆都不缺少對孩子的關愛,不放棄對孩子的教育。他們以身作則,讓虞克凡學到了父母做人的樂觀、獨立、自強;他們在生活上省吃儉用,卻讓兒子感受到父母在自己教育投入上的大方。和吳建英一起共事6年的同事說:“建英夫妻倆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日子這么難,小孩還教得這么棒!”目前,虞克凡就讀沙畈鄉中心小學四年級,他的老師告訴記者,小克凡在班上成績很好,而且熱愛學習、團結同學、尊敬老師,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事實上,自從虞卸廣查出患有膜性腎病以后,吳建英帶著他到金華、杭州、上海各大醫院住院治療,并積極嘗試中醫、西醫各種收集到的良方。可直到2010年,虞卸廣的病仍然沒有起色,生活不能自理,“只會說不會做”。迫于經濟壓力,此后,虞卸廣開始以在家休養和藥物治療為主。
此外,自2005年開始,吳建英一直在秋濱一家工廠上班。為了便于照顧丈夫和兒子,她在工廠旁邊租了一間舊房,一家人共同生活。吳建英每天工作很忙,有時候晚上還要加班,但她再忙也會抽出時間,每天變著花樣給父子倆做飯。虞卸廣則承擔起監督兒子學習的重任。每天吃完晚飯,他就立即提醒兒子做家庭作業。無法翻閱書本,他就讓兒子把書本打開,先看一遍兒子學習的內容,再認真對照檢查兒子的作業完成情況,然后又督促兒子開始預習……
由于家里只靠吳建英一個人的微薄收入,加上吳卸廣每周還要四處看病治療,經濟上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狀態。因此,吳建英夫妻倆在生活中總是“摳了又摳”。可是,對兒子的學習用品,他們又顯得很“大方”。今年暑假,學校老師向虞克凡這一年級的學生推薦了三本課外閱讀書籍:《十萬個為什么》、《愛的教育》和《格林童話》,建議大家乘假期買來讀一讀。懂事的小克凡知道家里的經濟狀況,沒有將此事告訴父母。之后,他向同學借書閱讀。因為同學要求第二天必須歸還,小克凡只能抓緊一切時間看書,連晚飯也沒顧上吃。那天,吳建英幾次叫他趕緊吃飯,他卻埋頭書中毫不理會。第二天,吳建英才了解到,學校建議要買上述三本書。雖然三本書加起來要一百多元,對于吳建英一家來說已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夫妻倆一合計,認為孩子的學習不能耽誤,遂當天就趕往新華書店把書買了回來。拿到三本新書后,小克凡高興得手舞足蹈。
長年來的求醫問藥,使得吳建英家里經濟困窘,沒有余錢來給兒子添置玩具,懂事的兒子也從不吵嚷著要買這買那。不過,也出現過特殊情況。有一次去朋友家玩,看見朋友的兒子有個小飛機,兒子非常喜歡,愛不釋手。等他們從朋友家回來,發現兒子居然趁機偷回了飛機。夫妻倆又氣又傷心,氣兒子不懂事,也恨自己沒能給孩子買點像樣的玩具。那天,吳建英忍不住哭了。看著傷心的父母,虞克凡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主動要求上門歸還飛機,并寫下了保證書。
所謂“為人父母,天下至善”。吳建英夫婦就這樣在艱難的生活中,詮釋著對兒子全身心的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