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在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區,就有這樣一位鄰居,義務打掃樓道衛生,耐心調解鄰里矛盾,熱心關愛困難戶,團結鄰里互幫助,她就是84號樓樓道長潘菊芳。潘菊芳退休前是十二局下屬學校的一名教師,現在是社區居民公認的好樓長,她用自己的熱心善行,感染著周圍的居民,集結著份份愛心。
樓里搬來了一位熱心人
1996年時潘菊芳還是十二局下屬學校的一名教師,多年的教師生涯,再加上有一副熱心腸,退休后的潘菊芳獲得居民們的推薦,成了華電新村居委會第二區的主任,負責該區大小的瑣事。2000年至2004年,5年的主任任職,讓潘菊芳為社區居民們所熟知、稱贊。隨后,在該社區居民們依依不舍之下,她搬家了,成為西市街社區的一名新成員。2005年,金華創建全國衛生文明城市,各社區號召老年志愿者共同參與,潘菊芳立馬加入了這支隊伍。
對于一些沒有物管的居民樓來說,跑上跑下,通知、收衛生費,這些活交給誰呢?樓道長一職應運而生。從2005年一直到現在,潘菊芳每個星期五都會和社區的志愿者一起上街撿垃圾,解決鄰里矛盾,而她的熱心則讓她成為了84號樓的樓道長。每天的辛苦付出讓大家都認識了這個熱心的老年人,現在走在社區的大街小巷,鄰里們見到她都會親切地叫一聲“潘老師”。
春節期間,互相拜年,一起喝茶祝福;平時誰家從家鄉帶來土特產品,就送給鄰居們嘗個鮮;誰上街買到物美價廉的好商品,就挨家挨戶傳遞信息;年老的提重物上樓,年輕的看見了就上前幫忙;雙職工家庭白天沒人在家,退休的老人會隨時關心他家安全;看到有陌生人上樓,會及時查問。而這些,都要歸功于樓道長潘菊芳。
名副其實的普法宣傳員
樓道長,平時是住戶和社區的聯絡員,他們承擔著創衛督察員、普法宣傳員、治安協管員、計生協管員等多種職能,配合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樓道長走的是公益服務的路線,大都是志愿服務,管的全是雞毛蒜皮的事情。這不,今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出臺,潘菊芳因為新消法解決了自己的一個大問題,就想著要給鄰里們普及一下。
今年上半年,潘菊芳到一家診所打算裝假牙,診所的名聲在外也是挺好的,所以當醫生向她收取現金而不用醫療卡的時候,潘菊芳也沒覺得有所不妥。但之后,診所便向潘菊芳介紹了另外一個醫生,稱這也是診所里的專家。過了一段時間,潘菊芳裝的假牙開始出現破損,當她準備到醫院找那位醫生的時候,卻被診所告知醫生回老家了。潘菊芳這才覺得被騙了。新消法出臺后,潘菊芳到江北工商局詳細了解新消法對消費者的保護,明白了診所之前的行為完全是在欺詐消費者,診所發現潘菊芳走上了維權的道路,最后只好把4000元全部退還給她。
經過這一事件,潘菊芳深刻認識到維權對消費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她又去工商局拿了許多新消法的宣傳冊,放在社區的公共場合讓大家自行取閱。因為擔心部分居民沒有看見,潘菊芳又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挨家挨戶去宣傳。有人問她為什么這么積極的宣傳,潘菊芳是這樣說的:“我希望廣大的老百姓能夠運用自己的武器,不要被無良商家欺騙,要懂得保護自己!
社區的小小芝麻官
就在采訪的時候,有居民反映84號樓對面的垃圾桶旁有幾袋建筑垃圾堆放在那里,潘菊芳聽到以后馬上趕往84號樓。路上,潘菊芳一手提著塑料袋,一手拿著夾子,看到街上有什么垃圾就夾到塑料袋里。一路上,居民們看到潘菊芳走過去都會自覺拿起掃把看看哪有垃圾,潘菊芳顯得很欣慰,“他們都很好,現在看到我撿垃圾都會幫忙一下的”。
到了84號樓樓下,果然看到幾袋建筑垃圾整齊地堆放在那里!安恢朗钦l,都是等晚上來倒的!敝車赇伒娜似咦彀松嗟卣f,“肯定是我們旁邊這棟樓的,其他樓不會扔這么遠的!贝_定了是幾號樓,潘菊芳馬上上樓準備看看實際情況,在上樓的期間還不忘用工具清除貼在墻上的牛皮癬,潘菊芳無奈地說:“這些牛皮癬很多的,今天清理了明天又有了!钡搅藰巧纤愀晃焕先肆钠鹛靵!澳銈儤亲罱袥]有人裝修。俊薄把b修啊,是他們家啊,不過那戶人家已經打電話叫人來搬垃圾了!边@時,潘菊芳才放心了:“好的,謝謝你啊。”下了樓潘菊芳就將事情的結果告訴了社區工作人員。
潘菊芳告訴記者,以前,很多居民有直接從高樓窗外拋擲生活垃圾的習慣,小區人行道上、草叢里、遮雨棚上、甚至是樹叢中都會出現垃圾。她看到有人亂丟垃圾,就用朋友的方式勸導,主動和他們聊天,慢慢感化。
“樓道長就是我們社區干部的左右手,能走到我們無暇顧及的地方,能聽到我們聽不到的群眾呼聲。”說起這些樓道長,西市街社區黨委書記丁淑君感慨頗多。她告訴記者,社區人多事多,只依靠居委會幾個工作人員,難免會有管理上的“盲點”。這些樓道長不僅走訪到樓道的每家每戶,傾聽到每個居民的心聲,將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反映到社區,同時還將社區的工作信息及時傳達至每個家庭,真正架起了社區與居民的“連心橋”。
在近9年的工作中,潘菊芳逐漸使自己的管轄區形成了小糾紛不出大院,大糾紛不出社區,鄰里之間互敬互愛、互相照顧的良好氛圍。同時也把自己磨練成集“宣傳員、協調員、城管員、服務員、信息員”于一身為民服務的社區芝麻官,從而真正成為了居民心目中的“熱心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