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現代城市文明的成果。但對于一部分住在老舊小區里的居民們來說,隨著房屋、電線、地下管網的日益老化,基礎設施的日漸落后,遇雨成災、化糞池堵塞等諸多煩惱,也開始如影隨形,讓他們苦不堪言。近日,記者深入采訪了二七區塊內的居民,用鏡頭和筆墨記錄他們如今的生活現狀,同時聽聽他們對二七區塊改造的切身感受。
陳師傅是位于雙龍北街四號鳳鳴閣區塊內的住戶,現有的住房是1987年單位分配的,一住就是20多年了,全家人對這個小房子的感情比較深,但20多年前建造的房子,如今看來已是破舊不堪,甚至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靶^的地下管網這么多年用下來,經常需要修修補補,因此路面坑坑洼洼,小區老人比較多,路燈也沒有,晚上走路很不方便!彼躁悗煾祵φ畣佣邊^塊舊城改造表示支持,他們全家人都期盼著能早日搬進新房子,徹底改善居住條件。
同樣,住在陳師傅樓下、72歲的宋奶奶也道出了她的“煩惱”:衛生條件不好、下水道老化嚴重、化糞池一下雨就溢出來、樓道燈常年不亮……在宋奶奶家門口,記者還發現有一個50厘米高的水泥門檻,進出十分不便。宋奶奶告訴記者,這叫防水板,主要是為了應付家門口的“水訊”。據宋奶奶回憶,有一年下大雨,雨水滿過了客廳、廚房、臥室,甚至連床都淹了,損失了一萬多元。
據了解,在二七區塊內,像這樣的筒子樓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也不甚枚舉。這些老舊房屋一般都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房子面積大多在40平方米到60平方米甚至更小,這么多年過去了,這些房子大多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落后,居住環境較差,“新村”已儼然成為了“舊村”。
居住這里的大部分老百姓都像陳師傅和宋奶奶一樣盼著能早點改造搬遷,希望能換一個居住環境。采訪中,一位盼望二七改造的老鐵路工人這樣說:“站在通濟橋上看夜景,有金華大劇院、有五百灘公園,映襯出美麗金華的倩影。然而,在雙龍大橋上,看到的卻是截然相反的景象。二七區塊的改造,就是為了建設一個更美麗、更宜居的金華,為了讓我們每個人,我們的子孫后代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個肯定要支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