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7點,十二號花枝巷區塊征收工作組的方文權便早早地在區塊里轉悠,一來和群眾打成一片,與他們建立感情;二來了解居民們的思想動態,老百姓怎么想的,他們是否存在顧慮,有什么期望。時間久了,方文權就成了社區居民的“貼心人”,大家有什么心里話,都愿意和他說,剛開始征求意愿時不想拆遷的居民,也支持城市改造了,許多一開始心存疑慮的居民,在他一次又一次地反復工作中,紛紛支持房屋評估。
“舊城改造是一件惠民實事,但是所涉及的房屋征收,又是一件大難事。我們只有在深刻領會政策、導向的基礎上,與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方文權說,他所在的十二區塊第一網格,共有47戶,公租房、自建房……房屋情況比較復雜,面對困難,他們沒有推諉、沒有退縮,而是積極應對。他們網格組五位成員很快統一了思想認識:工作分組不分家,團結協作,越是難啃的“硬骨頭”,越要有敢于“博弈”的硬氣,始終保持一股韌勁和干勁,想居民之所想,建立感情溝通渠道,順利推進房屋征收評估。
自建房房屋評估是方文權和他的工作組人員碰到的難題,要得到被征收戶的支持,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俗話說,故土難離,很多自建房的戶主幾十年居住在一個地方,產生了感情,搬遷對他們而言,難舍難分。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自建房的戶主,因為造房子,傾注了畢生心血,房子造好了,身體又因患病去世了,留下了妻子和子女。因此,很多居民不愿意搬遷,一方面是基于對已故親人的留戀,另一方面,他們對這片故土依依不舍。
面對這樣的情況,方文權和工作組人員仔細分析,從做社區居民的“傾聽者”做起,慢慢建立感情。“上門工作不能人過多,一大群人同時上門做工作,居民會有抵觸心理,很多居民缺少溝通,那么,我們就和他們交朋友,傾聽,理解,關懷他們。久而久之,產生感情了,工作也就自然而然了。”方文權說。
區塊第一網格內有一戶自建戶,丈夫造完房子就患癌癥去世了,妻子對這片故土的感情非常深厚,對丈夫親手造的房子,老太太十分珍惜,聽到舊城改造,她說什么也不想拆。平日里,老太太每天燒香拜佛,祈禱丈夫在天堂過得幸福。面對這樣的居民,方文權有自己的方法:“老太太一輩子生活在這里,這里有她所有的記憶和留戀。我們應該理解她。而另一個方面,城市改造是大事,老太太信佛,我們就從佛的角度向她宣講政策。”
于是,方文權經常上門與老太太聊天,傾聽老太太的心里話,探究佛學,并與她建立深厚的感情,讓老太太有什么話都能說出來。久而久之,老太太理解了,她說,舊城改造,就是為了讓老百姓的居住環境變得更好,讓老百姓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這也是菩薩的愿望,我應該支持、配合。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房屋征收評估工作中,方文權始終以一個“服務員”的身份出現在區塊里,腦勤、手勤、腿勤、嘴勤,誠心、細心、婆心、暖心。憑著這樣的精神,贏得了社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