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期還在為家里的桂花樹缺人問津而傷透腦筋的婺城區竹馬鄉汪山頭村村民汪崇清,這幾天終于舒展了愁眉,他家地里栽培了多年的桂花苗木,前不久被外地客商收購一空。此事得益于該村黨員汪崇良動用身邊的人脈資源聯系收購商,順利解決了汪崇清家的這個大難題。面對上門道謝的汪崇清,汪崇良笑著說:“我只是遵循聯鄰幫戶活動的要求,做了一件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
收官不等于收場,只有新起點,沒有終點線,踐行群眾路線永遠在路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雖已告一段落,但婺城區廣大黨員干部仍保持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原有節奏,圍繞“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的要求,積極創設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方式,延伸服務觸角,致力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
黨群零距離,干群心貼心。今年,竹馬鄉結合教育實踐活動,在汪山頭村率先開展聯鄰聯鄰幫戶活動,并在全鄉推開。該鄉依托農村黨員干部與普通群眾連片居住,就近聯系左鄰右舍熟悉的優勢,將全鄉16個村支部的507名黨員與干部一起劃分到118個責任區536個責任小組,每個責任小組黨員聯系5~15戶,實現家家戶戶都有黨員聯系,并由黨員把政策服務送上門,把民意了解到,把糾紛摸清底,把衛生監督牢,使民需有人問、民事有人管、民困有人幫、民憂有人解,搭建起黨群“零距離”溝通橋梁。
該項工作推行以來,該鄉匯總社情民意200余條,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00余起,動員戶戶參與環境大整治10余次。特別是在鐵路貨場征遷工作中,涉及525戶中的72戶黨員戶主動帶頭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率先將苗木搬遷地塊全部騰空。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就順利完成了竹馬貨場700畝的征地和苗木搬遷工作。
婺城區圍繞民生需求,把聯系服務群眾與滿足群眾的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需求結合起來,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把服務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在塔石、莘畈、箬陽等5個欠發達山區鄉,群眾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享受的便捷與城鎮居民有較大差距。為此,婺城區推出了以代購、代辦、代領、代賣為主要內容的“四項代理”制度。在5個山區鄉,鄉干部、村干部都是“農事代理員”,他們還建立健全了戶申報、村匯總、鄉辦理的受理方式,要求急事急辦、特事特辦,一般農事須在一個工作周內辦妥。
黨員干部甘當“農事代理員”,不僅大大便利了村民的生活,也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今年,塔石鄉上塔石村的潘連軍等20農戶為高山甜玉米滯銷而發愁,鄉干部與聯村干部一起,一方面在農民信箱發出銷售高山甜玉米信息,一方面積極與金華供銷農超取得聯系。不到半個月時間,該村一萬公斤玉米被超市銷售一空,幫農戶順利解決了銷售難問題。據初步統計,今年以來,婺城西南山區5個欠發達鄉的黨員干部,為村民們提供了2000多人次的代理服務。
婺城還變“群眾有事找干部”為“干部主動謀服務”,整合資源,上下聯動,縱向到農戶、橫向到部門,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前不久,箬陽鄉在市區成立了黨群服務中心,由鄉干部固定輪流坐班,為外出黨員群眾提供政策宣傳、公益活動、代理服務、民意收集、組織關系接轉等多項服務。據統計,服務中心成立1個多月來,已先后提供黨務咨詢、便民惠農服務153人次,開展技能培訓和座談會2批次,幫助解決在金務工人員創業就業等實際困難47個,使“有困難,找服務中心”的認識逐步深入人心。
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家庭;說知心話,搭連心橋,辦熱心事……眼下,在婺城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隨處可見黨員干部走村串戶聯系服務群眾的身影。他們進村入戶,主動與群眾攀親戚、話家常,宣傳政策,了解情況,聯絡感情,共走訪農戶97866戶,除舉家外出群眾外,已全部走遍。與此同時,先后組織全區在職黨員進社區面對面認領“微心愿”4310個,組建47支黨員志愿服務隊,累計開展“八小微公益”活動3800余次,黨員聯系服務群眾成新常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