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西湖頭舉辦的第三屆婺城民俗文化節上,婺城剪紙、婺城漆畫、婺城棕編、婺州窯制作技藝、婺城布貼畫、婺城竹編、婺城布藝等七個項目參加現場創作和展示活動,單說倪健新的漆畫就很受孩子們的歡迎,想要拜師學藝的孩子非常多。四年來,已經有五六千名中小學生跟他學過畫畫。
近年來,婺城區文體新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非遺普查數據為基礎,以項目、傳承基地、傳承人三位一體保護為重點,以非遺展演、展示活動為載體,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婺城有省級代表性名錄1個、市級代表性名錄14個、區級代表性名錄48個;全區共有市級代表性傳承人6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2人;省級教學傳承基地1個、市級教學傳承基地2個,市級非遺傳統節日傳承基地1個;區級傳承基地8個。
區文體新局積極組織開展美麗非遺進文化進禮堂、進校園、趕大集等非遺展示展演活動,讓非遺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去年,我區已成功舉辦“婺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活動12場;開展了婺城棕編技藝培訓講座,學習體驗婺州窯傳統制作技藝、婺城剪紙、婺城漆畫技藝,體驗婺城傳統游戲(滾鐵環、跳房子、投壺)等,共培訓傳承人300余名。開展了非遺進校園、非遺趕大集等活動,農村學校主要以傳承人培訓班小手拉大手的形式進行,城區學校以婺州窯制作技藝體驗自駕游尋夢婺州窯的形式進行。
在做好非遺文化展演活動的同時,重點做好項目的保護傳承。在湯溪厚大首次將失傳了數百年的搶頭杵活動進行傳承保護,創建了傳承保護基地;在柳湖花園授牌成立了婺州茶罐窯研究所;在婺城新區奧林匹克花園創辦婺州窯傳承基地等等。12月17日的銅山斗牛,引來數千游客專程前來觀賞,足見斗牛項目的強大吸引力。若是按照徐店村老人們說的,把銅山斗牛恢復到上世紀50年代以前那樣,每逢元宵、端午、中秋以及白鵝仙師誕辰都舉行一次,再整合多方力量,形成保護合力,不愁非遺項目沒人傳承。
今后,區非遺中心將在項目申報的基礎上,繼續做好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注重與農村文化禮堂的結合,把文化禮堂做成“非遺館”,成為非遺體驗、傳播的基地。同時,重視傳承人的培訓,明年爭取將婺州窯、竹編、布藝列入傳承人培訓計劃。非遺中心的負責人表示,傳承人的手藝不能丟,只有這樣,非遺文化項目的內蘊和美麗也就不會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