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親姐妹!”在采訪中,張獻明和張芳玲都發自肺腑地說出了這句話。這對“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妯娌,因為緣份走進了同一家門,也因為相似的性格和同甘共苦的生活,“產生了融進血脈中的感情”,成了超越血源的親姐妹。
1月21日,記者走進婺城區城東街道新桃園小區,在張獻明、張芳玲婆婆酈云仙經營的小小制衣店,見到了妯娌倆,傾聽了屬于她們那些淚中帶笑的感人故事。
一家親,貧困之家越過越紅火
“我的兩個媳婦人都很好!以前,我們家很窮,她們一點也不嫌棄,嫁進來以后勤勤懇懇地操持,把日子一點點過好起來。”婆婆酈云仙對記者坦言。她因為說話語音相當含糊,在采訪中并不多言,可每次開口總談及兩位媳婦的好。
在張獻明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她的公公、婆婆都曾生過大病。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婆婆被查出罹患淋巴癌,雖經全力救治得以驅除病魔,身體的底子卻虛弱了。而且手術原因,她說話再也無法清晰吐字。90年代初,公公又突發急性腦炎,當時被轉往杭州大醫院才搶救回性命。這樣兩場疾病肆虐之后,蔣家變得一貧如洗。
1998年,張獻明在身邊人的反對聲中,義無反顧地嫁給了丈夫蔣敏。她說:“其實,我比我丈夫大三歲,可我覺得我丈夫人很成熟、有擔當。而且我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婆婆把我當女兒對待,讓我覺得自己又有媽媽了。”而張芳玲,1999年和蔣家小兒子蔣小敏相戀,直到2004年才結婚。“這5年時間里,不是他們不想結婚,而是實在沒有條件結婚。當時,家里房子很小,連給他們單獨騰一間臥室也做不到。”張獻明回憶說,“那時候,芳玲也傷心、失望過。最后她還是說,舍不得這么好的婆婆,便堅持了下來。”2004年,蔣家因為拆遷安置,分到了新桃園小區的房子,張芳玲和蔣小敏順利結婚。
兩個善良的姑娘、同樣善良的公婆,組成了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他們很快走出了困境,日子越過越紅火。鄰居告訴記者:“蔣家兩個媳婦對老人真當好,每天給公婆燒晚飯,一大家子熱熱鬧鬧吃晚飯,聊聊工作、談談生活,旁邊人看著都羨慕。”張獻明和張芳玲則說:“我公公、婆婆真當好,天天在他們那里吃晚飯,從不讓我們掏錢買菜。”
好嫂子,陪著弟媳一起哭
說起一家人的深厚感情,張獻明和張芳玲妯娌倆笑聲朗朗。可是,一提起孩子,弟媳張芳玲眼中立刻含起了淚水。對今年39歲的她來說,如今4歲的女兒“來得太不容易了”。原來,因身體原因,她婚后一直不孕,經歷了無數苦處心酸,最終在近十次試管嬰兒移植后,才成功得女。“好在我有最好的家人相伴,公公婆婆始終支持我,嫂子也處處照顧我。”面對記者,她淚中帶笑地說。
張芳玲說,她至今記得那幾次,嫂子張獻明陪著她一起哭的場景。有一次,經過艱難的努力,她出現了懷孕癥狀,而且很快被醫院確診了。以往一直由她獨自前往上海醫院接受各種治療,這一次,大嫂自告奮勇陪她去了上海。沒想到,上海醫院再次檢查后,結果很殘酷,她沒能保住肚子里的胚胎。知道結果后,張芳玲淚如雨下。張獻明在她身邊勸解了幾句,自己也陪著哭了。另一次,張芳玲試管嬰兒移植成功了。正當全家人都為之欣喜的時候,意外再次出現了,她被檢查確診為宮外孕。這一次,又是嫂子哭著勸說,讓她盡早做了手術。術后,嫂子還將她接回家,細心照顧了好些日子。最后一次則是喜悅的淚水,當張芳玲成功產下女兒時,妯娌倆又一次相看淚眼,然后一起哭著笑了。
“嫂子還為我學會了打針,那時候,我注射過無數的黃體酮,用以保胎。我記得第一次,大嫂怎么也不敢下手。我就對她說,‘你把我的屁股當豬肉,扎下去就是了’。大冷的天,她折騰得滿頭大汗才給我打完第一針。當時,我的屁股很痛,嫂子則手都抽筋了。慢慢地,她打針就打得很熟練了。后來,她的一位朋友也需要注射黃體酮保胎,還特地來請她幫忙打針呢。”張芳玲語帶調皮,又滿是感激地說。
如今,張芳玲的女兒已經上幼兒園,因為夫妻倆忙著經營某企業食堂,接送女兒的活兒又撂給了嫂子張獻明。嫂子也無二話,愉快地照顧起了小侄女。
善良弟媳,關愛嫂子于點滴之間
張獻明一直向姐姐一樣照顧著弟媳張芳玲;同樣地,張芳玲也始終像妹妹一般,關愛著她。“你別一直聽芳玲說我照顧她的事兒,其實,我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芳玲也來照顧過我。”張獻明對記者說。
原來,張獻明的女兒今年15歲,出生于2000年。當時,張芳玲已經與蔣小敏相戀。嫂子在醫院生產的時候,她和男友一起前去看望,還一直陪伴到孩子出生。張獻明回憶:“那天,芳玲一來就問我想吃什么?我說想吃小敏燒的東瓜,小敏就真回家燒了拿來給我吃。后來,我肚子痛得受不了,就一直罵人,逮著誰都罵。芳玲不但沒被我罵跑,還主動幫我揉肚子。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個場景——胡亂罵人的我,輕輕地幫我揉肚子的她。每次想起來,都會笑,覺得很溫馨。”
就是在這樣的生活點滴中,張獻明和張芳玲感情越來越深厚,成了勝過姐妹的好妯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