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事婺劇工作已經有36年,他在戲曲道路上艱辛跋涉,至今創作了100多個劇本,百分之七十以上搬上舞臺,有的改編成電影,有的拍成電視劇。他的作品如《九件衣》、《西施淚》、《雙陽公主》、《半籃花生》、《三請梨花》等等,在中國舞臺上,尤其在浙東、浙西南一帶幾乎家喻戶曉。他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金華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金華市書法藝術院院長……他擅長草書,曾多次獲得大獎。他生平的事跡為《世界名錄》、《中國文學家辭典》、《中國戲劇家大辭典》等辭書收錄。今年87歲的他,用前半生編寫婺劇,后半生用書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1從小受家庭的熏陶讓他與婺劇結緣
他叫方元,原名方葆元。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光環,但脫去這些光環之后,他只是個平凡的老人。歲月已經在方元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如今,他已經是87歲的老人了。
回憶起自己是如何走進藝術殿堂時,方元頗有感觸地說:“這就說來話長了”。
方元的藝術生涯最深的記憶應該是緣于小時候。他說:“我出生在開化縣一個偏僻而閉塞的山塢小村落里。父親年輕時是北伐軍的軍官,我小時候常偎依在父親身邊聽他哼京戲,潛移默化,我八歲就會唱京劇《朱砂痣》中的一段老生唱腔。父親為了在賓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要我唱一段,以博得眾人贊許,而我哼京戲的興趣更濃了!狈皆^續說,“我高小畢業,考進衢州中學初中部,從山塢進入城市,和那么多同學相處,使我開闊了眼界,萌發出藝術的天賦,迷上了樂器。在勞作課上,我自制一把胡琴,音色很好,受到學校的獎賞。這把自制的胡琴,竟撥動我智慧的心弦,奏出許多優美的曲調。但也使我著了迷,深更半夜躲在操場角落練琴,觸犯校規,受到批評。至今記憶猶新。”
而談起自己的和婺劇的緣分,像是一部小說充滿了故事性。
那一年暑假,方元從衢中放假回家。聽說外婆家那邊的村子,辦了個紹興戲(越劇)科班,幾位堂房娘舅都在科班里當后臺(樂師)。他征得父母同意,整個暑假就在外婆家和同學一起在科班里愉快地度過。從那以后,方元便愛上了戲曲。
抗戰勝利后,方元考取了杭州惠蘭高中,擔任過學生會主席,辦過《縫萍》刊物。在這人文薈萃,百花爭艷,具有肥沃藝術士壤的西子湖畔,他像海綿一樣汲取營養,為他以后步入藝術殿堂打下扎實的基礎。想起自己在蕙蘭中學的日子,方元說道:“這里給了我藝術的養分,也讓我更有機會去接觸京劇。那時候的我并不是一個安分讀書的學生,常常趁老師不注意就晚上逃出校門去聽京戲!
高中畢業那年,杭州解放了,他沒有考上大學,而是投入如火如荼的革命中,他參加土改,擔任過機關秘書,后來調到嘉興地委文工團。這個團1952年又被整編解散了。在地委文工團,方元從事的是抗旱、搞中心工作,方元說:“這些工作讓我接觸不到真正的文化工作。”到了1955年8月,浙江省婺劇團成立,原金華地委文工團團長陳平,被委任為團長。就在陳平的推薦下,他被調到該劇團。方元初調進婺劇團是樂隊演奏員兼作曲。他潛心為《楊八姐游春》作曲。這是他獨立作曲的第一本大戲,也是他最后一本作曲。
2他曾是婺劇編劇壇上一顆璀璨的星星
1956年,在團長陳平的建議下,方元開始了從事婺劇編劇工作。剛開始接觸婺劇編劇,對于毫無經驗的方元來說著實是有些困難。為了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他開始潛心研究《元明孤本雜劇》,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將里面的1000多個劇本都一一琢磨,并細細領會。
1957年,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方元為劇團改編了第一個劇本《九件衣》。1957年以后,劇團里其他幾位編劇先后調走,只剩下他一人要挑全團的編劇工作。身上的擔子自然是輕不了了,有時候為了寫出一本好的劇本,他會經常下鄉與老農打交道,隨劇團送戲上山下鄉的機會,邊演出、邊創作,有的劇本就是在下鄉的路上構思,在鋪蓋上寫成的。
不久,組織上送方元到上海戲劇學院深造。這一次,方元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次學習機會。在這里,他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學習編劇理論,還接觸到不少古今中外名著,觀摩來自國內外許多優秀演出。1960年,方元畢業的時候,創作了《三請梨花》。方元告訴記者:“這部作品,我前后構思了有一年多的時間,直到畢業才把它寫出來。因為我覺得一部好的作品,就是需要不斷地去思考,從生活中去獲得更為真實的東西!币舱驗橛羞@樣的認真與執著,這部戲至今都還是婺劇界的一部經典之作。30年來,這出戲經常在全國各地上演,后來還被拍成電影。
憑借著《三請梨花》這部戲,方元成為了婺劇編劇界一顆燃起的星星。1962年,浙江婺劇團首次上北京匯報演出,一共帶去兩臺大戲,一臺小戲。大戲是《雙陽公主》、《三請梨花》和小戲《打郎屠》,這三部戲都是出自方元的手下。當時在北京吉祥戲院和長安戲院演出,演出期間場場都是座無虛席。原合同只訂演15天,后來竟要求繼續演出達48天。劇團還應邀到懷仁堂、人民大會堂、八一電影制片廠和中央黨校等單位演出。三臺戲,周恩來總理看了八次,還專門點《三請梨花》中的一折,招待朝鮮副首相李周淵。婺劇團演員也因此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文革”開始后,方元也未能幸免,被下放到蘭溪勞動。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他對婺劇的喜愛卻依然沒有停止過。在農村勞動時,他在政治夜校幫助業余劇團搞宣傳,寫出了一個曾經轟動一時的劇本《半籃花生》,毛澤東主席看完這出戲后指出:“有戲、清楚(觀點)、一看就懂。”后來,《半籃花生》被拍成電影,在全國城鄉放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方元的創作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他與人合作的《西施淚》也被拍成第一部婺劇藝術故事片,搬上銀幕!段魇I》劇本還被中國戲曲出版社出了單行本。
從開始創作到1991年退休,方元婺劇創作的腳步從未停止過,他粗略地算算說:“從創作開始,我已經寫了大大小小有100多個劇本了。”而在這100多個劇本中,像《三請梨花》、《半籃花生》、《西施淚》等一批優秀作品至今都還在廣泛傳唱。他告訴記者:“我不喜歡寫悲劇,好的劇本只有把自己感動哭了才能感動到觀眾,寫悲劇太傷神了。我喜歡寫喜劇,有時候寫喜劇寫著寫著自己就會笑出聲了。這也算是陶冶情操了吧?”
3行云流水間盡是情感的釋放
走進方元老師的家里,可以看到客廳里掛著一幅字畫!斑@是您自己寫的嗎?”記者問!笆堑,我自己寫的,沒事寫寫,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狈皆獛е浾咦哌M書房,滿墻掛著大大小小的毛筆,滿書柜的書籍以及寫字用的紙張,這里是方元最喜歡待的地方!拔覜]事的時候,就喜歡待在書房里自己練練字。每天早上,無論春夏秋冬,我都會雷打不動地寫字。我覺得寫字可以讓我的心靜下來。”方元說。
從開始編劇到1991年退休,方元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創作上。但每每遇到寫作瓶頸的時候,方元就會拿出紙和筆來專心練習書法。“練習書法會讓我的心不那么浮躁,有時候練著練著寫作的靈感就來了!
1987年,方元現場即興創作的詩書條幅《游華清池》,為中國戲劇博物館珍藏;1995年,行草書條幅參加日本東京舉辦的書畫大展獲優秀獎;1996年,草書作品參加上海伊翔杯中國書畫藝術大展獲優秀獎;1998年,草書作品被入選《中國改革二十年書畫作品精選》……取得的種種榮譽,對于方元來說都是從來沒有想過的。說起自己的書法,他說自己并沒有刻意地去學過,只是5歲的時候在學堂里學過寫大字,之后也就是靠自己平時多寫多練。在練字的時候,方元就是一門心思地練。有時候老伴叫了他半天,他也沒聽到!岸鄬懚嗑殹闭f起來簡單,可其中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也只有方元自己心里清楚。
退休以后,方元到金華市老年大學當起了書法教師。每個星期,方元都會到老年大學教學生寫字,學生們都尊敬地叫他為“方老師”。從那時候開始,方元一個星期都不會落下。方元說:“現在老了,精力不夠啊,只能是每個月去一次老年大學指導他們寫字!
方元的大半生都奉獻給了婺劇,而伴隨著婺劇一起成長的還有書法。不是刻意去鉆研,就這樣在行云流水間釋放著自己的情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