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竹馬鄉各村的文化干部紛紛開始忙碌起來,“古村文脈”、“精品村”成了各村文化禮堂里村民們的焦點話題,仁義道德、古村文化、先賢事跡在當地村民中間逐漸普及,村民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謙卑禮讓,潛移默化中,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共同話題與文化認同,古村呈現出嶄新而別具特色的人文美。
自2013年姜衙村建成全鄉首個文化禮堂后,兩年來,竹馬鄉已在金店、向家源等4個村陸續落成農村文化禮堂,目前已再次啟動古村文化資料搜集和挖掘工作,進一步開發農村文化禮堂新功能,使其成為古村文脈新載體,并以此為依托,嘗試“一村一魂”建設精品村,循序漸進提升竹馬鄉文化軟實力。
向家源村文化禮堂及村容村貌的變化就是這次文化探索的一個縮影。記者在向家源村看到,一幅幅“仁愛”主題的水墨畫映襯著頗具古韻的青磚黛瓦,文化禮堂前村婦們踏著向家源村村歌跳著廣場舞,禮堂里男人們在給老人沏茶,老人們牽著孩子的手講故事,一派和諧仁愛的景象。老人們正在表揚村民潘剛,夸他仁愛,富裕不忘家鄉人,常給村老年食堂送米送鹽,是向家源好家風養出來的好子孫。向家源是金華江的支流,也是這個古村的母親河,村名隨水名,就叫向家源,向家源主姓潘,宋高宗表彰潘氏先祖潘良貴“一門宗清”,特賜“清潘”二字,自此《潘氏宗譜》更名《清潘氏宗譜》,后潘氏宗譜經九次續修,都沿用“清潘”圣諭。顯然,依托文化禮堂這一文化集散地,古村文脈通過老人們的諄諄教導得以傳承,諸多當代榜樣也由老人們的交口稱贊得以“家史”留名。
去年5月,向家源村擇址老茶廠,修建文化禮堂,圍繞“仁愛”主題,特設仁愛書畫廊、仁愛民風廊等。據了解,向家源村將深耕“仁愛”主題,積極推進精品村建設。向家源村支書姜寶釵介紹,大家不但要讓向家源村的自然環境美起來,更希望潘氏仁愛家風代代傳承,培養越來越多的仁愛子孫,讓向家源村成為一個世代充滿人文美的村子。
姜衙村拜圣賢姜子牙為始祖,其“禮樂文化”貫穿了竹馬姜氏的千年歷史,百代家風,更成就了姜璉、姜麟、姜絅、姜應甲等四位進士,如今,姜衙人依托文化禮堂傳承古村文脈,建設“禮樂姜衙”。2013年5月,姜衙村啟動文化禮堂建設工作。姜衙人重新深耕禮樂文化,在禮堂設計中融入“忍、志、和、容、孝、廉、儉”等多維度文化內涵,在農歷六月六組織了“開蒙禮”、“敬老禮”等禮俗活動,讓姜氏子孫在禮樂聲聲中接受先賢教化。村支書姜紹智介紹,依托文化禮堂,姜衙禮樂文化得到普及,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也逐漸發生著變化,尊老愛幼、謙卑禮讓、誠實守信等優秀傳承美德得到進一步弘揚,姜衙村將以本年度建設“精品村“為契機,充分挖掘和開發當地人文資源,并將“禮樂姜衙”這一村莊靈魂做到美麗鄉村景觀建設尤其是文化禮堂建設規劃中去,讓村民在享受美麗自然環境的同時,感受到先賢文脈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傳承優秀“老文化”,讓姜衙村成為姜衙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故鄉。
竹馬鄉黨委書記陳小華介紹,在精品村建設過程中,竹馬鄉將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時,充分考慮古村文脈的發掘、保護、傳承與發展,“一村一魂”引領各村文化禮堂品位提升,“一村一魂”思路也將融入精品村建設,成為竹馬鄉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新嘗試,“古村靈魂”將成為竹馬鄉首批文化發展試點工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