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的新常態,婺城工業企業如何主動適應,新機遇究竟在哪里?業界人士在暢想、在傳遞他們的新動向——
眼下,“中國制造2015”、“互聯網+”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熱詞,也是婺城企業界熱議的話題。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致力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廣大中小企業,他們有哪些話要說?如何順時應勢、捕捉機遇、追趕一流?記者與多位企業界人士交流,傾聽他們對“婺城制造”與一流差異的看法、對“婺城制造”捕捉機遇追趕一流路徑的思考。
從一家家企業身上可以發現,這個話題變得生動而具體——他們專注于主業,謀求把產品做到極致,贏得客戶;他們從代工起步,一步一步向產業鏈上游攀爬,逐漸掌握話語權;他們早早布局自主品牌,在品質和品牌的良性循環中,企業獲得穩健成長成長。
關鍵詞:市場·消費者
孫文斌(金華信華鞋業總經理):也許在部分國人的印象中,“中國制造”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是低端制造、低端產業的代名詞。的確,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有“一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商界趣聞。30多年過去了,國家發展日新月異,“中國制造”亦不可同日而語。就像我所從事的制鞋業,企業用的是好原料,生產設備也進行了升級換代,對制造流程進行優化,再加上技術過硬的熟練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絲毫不輸國外。當然,這樣一雙鞋子售價自然不便宜,基本全部出口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等發達經濟體。
事實上,不是我們造不起好產品,關鍵是需求跟不上。一句話,一切都由市場、由消費者說了算。沒有市場,消費水平未達到一定層次,哪個商家敢閉門造車、盲目生產。不過,當下消費升級是個機遇。有消費必然刺激市場,有市場了必然促進生產,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任華林(萬里揚董事、營銷總監):今年初,見諸報端的國內游客去日本搶購馬桶蓋等日用品,這無可厚非,消費者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愿選購商品。這里面還涉及到一個消費層次的問題,很多高端高品質產品國內沒有銷售,這說明什么問題呢?就是沒有市場。國內消費者講究物美價廉。但是,設身處地站在廠家的角度,他也要生存、發展,必須考慮到成本、考慮到賺錢。在某種程度上,一個地方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往往決定了有什么樣的產品品質。若企業過分看重短期效益,而忽視產品質量,那么企業也不可能走得太遠。
關鍵詞:標準·軟實力
戴永遠(萊恩農業裝備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眾所周知,一件產品要贏得消費者,首先品質一定要得到保證,其次才是創新設計、品牌打造、外觀形象。就制造層面而言,近年來,國家、省、市乃至縣區,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轉型升級促企業提質增效。今年,更是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這就是當下最大的機遇,也是企業殺開一條血路、實現逆勢突圍的一道口子。只要把握好這個發展趨勢、主動融入,我認為工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應該會逐步縮短。
不妨以農機為例。在這個行業,我們始終追趕國際一流的腳步,以打造業內一流企業的標準為己任,為的就是讓國人用上最好的農機。投產的收割機、插秧機、發動機,都是企業的省級研究院自主研發,機器在品質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價格卻不到合資品牌的三分之二,產品遠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區,萊恩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提升。價格優勢、品牌影響力,市場美譽度……這就是企業的軟實力。
厲向陽(金華豪庭家具董事長):作為一家專業從事家具設計、制造出口型企業的當家人,從我個人這些年的體驗來說,就是甘為老外做嫁衣,甜頭大部分被老外占去了,自己只留有小部分。可以說,賺外國人的錢并不容易。即便現在我們轉型走高端路線,制造高品質家具,打自主品牌,短期內恐怕較難獲得客戶認可。因為固有的定勢一旦成型,想要一朝一夕之間就去改變,是不太現實的。尤其是在外貿形勢不景氣的當下。有句話叫“抱團取暖”,著眼當前的經濟形勢,廣大的企業應聯起手來,將“中國制造”作為一個整體形象來推廣,抱團取暖共同走出去。當然,每個企業也要嚴苛遵守各自領域的各項質量、管理標準,打鐵還要自身硬,這樣才能一起維護“中國制造”,才能讓婺城制造加速快跑追趕一流,更好地“走出去”。
在這方面,“日本制造”對品質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為好產品樹立起了標桿。由此可見,日本商品暢銷國際不是偶然的,國人崇拜日本商品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原因在于它的背后有一整套質量標準體系在支撐,在于獨步全球的產品品質。這就是個很好的啟示,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們為什么不能造出日本一樣的品質過硬的產品呢?這一點,值得企業界人士認真探討、好好反思。
關鍵詞:優勢·競爭力
賈叔余(浙江八達運動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紡織服裝行業,這幾年人工工資上漲,遠遠領先于柬埔寨、越南、菲律賓等國,確實有企業家把工廠遷過去,但那些都是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但凡高層次的產品還是要在中國制造。這是因為,我們的基礎設施、工人熟練程度、企業之間的協作已高度成熟,成本反而更低。這是企業轉型升級、致力新型工業化取得的成果,也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最寶貴的動力。中國制造還是很有競爭力的,企業只要及時捕捉發展機遇,乘勢而上,對接“中國制造2015”、“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就一定能夠乘著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厲向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制造”當年也曾被貼上“低端、劣質”的標簽,后來也歷經坎坷,實現了華麗轉身。如索尼公司,當年索尼收音機從解決一些元件上的質量問題開始,慢慢改變了消費者的看法,進而用“品牌戰略”等各種手段促進整個日本制造產業的提升,促成了“日本制造”名滿天下。
金華這么多外貿企業,從OEM(代工)起步,慢慢發展積累,逐漸過渡到ODM(生產者進行整體設計,俗稱“貼牌”),現在各個行業里的自主品牌越來越多,這也是未來一個發展趨勢。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轉型升級”。在這一輪發展浪潮中,成功實現這種轉型,能夠活下來就是升級成功了。因此,經營企業一定要擴大自己的優勢,克服自己的劣勢,只有具備核心競爭力,才能使制造業走得更穩、更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