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面積、簽訂協議、組織搬家、拆遷房屋……從3月底第一戶村民開始搬遷,短短半個月時間,白龍橋鎮聯豐村、樓家村、虹路村、王路蕩村順利完成136戶簽約任務,同時,整個過程中創造安全“零事故”……在此之后,指揮部與白龍橋鎮各部門繼續聯動合作,在5月,拆除房屋屋頂,搬離窗戶玻璃,為拆房工作做好保障工作,6月9日,拆遷組已正式開始將征房屋主體拆除。這項工程的順利推進,包含著工作人員太多的艱辛和努力。據了解,該工程沿線房屋拆除面積近4萬平方米,共涉及136戶村民。
依法拆房保障“零事故”
6月9日,330國道白龍橋段房屋拆遷工作開始進入大規模拆除階段。伴隨著暴雨的侵襲,現場拆除工作還是按計劃開展。白龍橋鎮臨江管理處與330國道征遷指揮部、路政、執法大隊多部門聯動,確保拆除房屋工作高效運行。
白龍橋鎮與指揮部每天一大早確定拆遷任務,明確時間節點,實行倒排工期、掛圖作戰。行政執法大隊全員投入,“拆”高潮日日掀起。區交通局也安排數十名路政工作人員,在現場設立警戒線,對來往車輛進行引導,切實做好拆房現場的交通安全保衛工作,讓拆除工作井然有序進行。
“我們主要先從330國道蘭溪與婺城區交界處的聯豐村開始,將沿線的4個村莊紅線內的房屋逐個拆除。”臨江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在前期,他們就已經把房屋的屋頂與窗戶拆除,從而保障拆除工作安全進行,這幾日,雖然雨勢較大,大家都沒有因此而懈怠,他們心里想的只是在動用大型挖機時,少了一些粉塵,還為周邊的環境還是帶來了好處。
由于需要拆除的房屋有些都處于敏感地帶,有些年代久遠的土房、危房隨時有可能坍塌,再加上屋子的構造大部分都是連體式,只要推動一邊墻角,另一邊也會受到影響。“真希望快點把他們拆掉,看著很危險。”附近的村民也對此憂心忡忡,表示希望快些把危房拆除。
考慮到安全工作不能出任何問題,臨江管理處干部與拆遷小組經過討論,決定在疏散附近居住人群后,不動用大型挖機,而是分布將危房以及附近的房屋進行人工拆除。
對違建輔房“零容忍”
據悉,在330國道附近的一些老房子旁就有一些小面積的房屋,是村民臨時搭建,沒有通過規劃建成的,稱之為輔房。但是許多村民不了解政策,不肯配合,這給輔房的拆除工作增添了許多難度。
在之前的調查摸底過程中,工作人員共發現區域內70多處輔房,帶著違建輔房“零補償”政策,工作人員起初幾乎寸步難行。在臨江管理處工作人員的記憶里,有一戶人家,他一天上門7次,人家才開門。“我們的工作是從普及法律知識,讓老百姓認識什么是合法的房證開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管是下著大雨還是到了吃飯時間,只要征遷對象有空,就要趕過去洽談。
沒正規房證的房不受法律保護,是違建,必須依法拆除。而且,是“零補償”。隨著工作人員逐戶深入解釋,大多數住戶接受了必須拆違的事實。違建是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侵占,對公眾利益的侵犯。如果對被拆的違建進行補償,就是對違法行為的補償,這對守法者是不公平的。
樓家村的村支書潘山鷹在今年了解了拆遷政策后,主動帶頭把自家的百余個平方米的輔房掀掉了屋頂,下一步打算自主拆除,他除了帶頭捐款、宣傳發動外,經常挨家挨戶做工作,并主動幫助拆遷戶拆去違規破舊輔房。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