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樸實、平凡、并不出眾;他結婚27年,和妻子夫妻恩愛、相濡以沫;他和兄弟姐妹盡心盡責照顧母親,尊老愛幼、熱心助人。他是平凡的人,但他卻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點點滴滴的情詮釋著家庭的和諧,讓村民們感受到了他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孝心和愛心。
近日,記者采訪了婺城區蔣堂鎮直里村的村民鄭順松,感受了他們的和諧家庭。
父親早故,他挑起了家里的重擔
鄭順松今年51歲,1981年,他剛從瑯琊中學畢業時,正碰上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于是鄭順松便順應形勢留在了家鄉務農,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平時種點水稻、麥子、油菜。說是順應形勢,其實這里面有著難言的苦楚。
鄭順松才1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便去世了,當時,鄭順松的妹妹只有11歲,弟弟更小,才8歲。那時候,一個女人想要拉扯大3個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當時正在讀初中,因為家庭出現了變故,母親沒辦法繼續供我上學,所以我勉強堅持讀到初中畢業,就沒再繼續上學了。”鄭順松回憶道,“但是也正好碰上了農民‘單干’的政策,作為家里的老大,我理所當然扛起了責任。”
鄭順松父親剛去世的那段時間,家里人還沒從悲痛中反應過來,就要面臨衣食住行的問題。當時人們干活是拿工分的,然后用工分換物資。男人一天的工分是10分,而女人一天的工分只有6分。“只依靠母親6分一天的工分根本無法支撐整個家庭的運作。”鄭順松說,為了給母親減輕負擔,鄭順松初中畢業后不僅在家務農,還利用空余時間去商場上班賺取工分。
轉機來臨,他帶家人一起創業
后來,政策越來越寬松,下海之風漸興,不滿足于現狀的鄭順松腦子也隨著活絡起來了。“先是學了機修,在一個剛剛建成的廠里跟著機修師傅學習。”學了4年后,鄭順松便到一家私營企業打工,繼續積累經驗。當積累到一定經驗后,鄭順松開始自主創業,經過連番闖蕩,終于在1995年正式成為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個體戶中的一員,主營機械加工、修理。
當過農民、打過工、跟過師傅,最后終于變成了老板,說起自己這么多年的工作經歷,鄭順松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多力量大。在成為了個體戶之后,鄭順松就把弟弟、妹妹召到身邊,跟著他一起工作。鄭順松說:“兄弟姐妹在一起工作總會好一些,有事情也找得到人商量。”
想起以前的艱辛,鄭順松便由衷感慨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出于這樣的感嘆,鄭順松把母親接到了位于蔣堂鎮的廠里生活,這樣,一大家子就生活在一起了。“母親至今沒有改嫁,都是獨自撫養我們,非常辛苦。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也該讓她感受感受大家庭的溫暖。”鄭順松這樣說。
尊老愛幼,給下一代言傳身教
鄭順松除了是個體戶外,還是直里村的一名村干部,當了6年的村民委員會委員后,又當了兩年的村黨支部委員。對于村里的事務,鄭順松非常熱心,他說當村干部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到村民。
1989年,鄭順松成家,后來,兩個女兒相繼出生。再后來,鄭順松的弟弟、妹妹也各自成家。這樣,鄭順松的家庭發展成了一個12人的大家庭。平時,母親就跟著自己住,弟弟、妹妹則是住在自己老家的村里。
鄭順松告訴記者,一家人每個月總會聚餐一、兩次,還有節假日、家庭成員的生日,大家總是要聚在一起的。“一大家子就是熱鬧,雖然平淡但很溫馨。”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人總是習慣于把一件小事翻來覆去地說,對此,鄭順松從不打斷,還教育家人要多關心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大事小事,鄭順松也大多讓母親“隨著性子來”,從不惹老人生氣。鄭順松不光自己是這么做的,更是通過言傳身教,告訴自己的后代要學會尊老愛幼。
“家和萬事興”,鄭順松的家庭只是千千萬萬個中國農村普通家庭中的一個,但他們以自己平凡而實際的行動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美德。多年來,他們用孝心愛心凝聚著這個家庭,為老人提供了一個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他們用真愛為后代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氛圍;他們通過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傳統美德,打造著鄉村最美的家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