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我國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信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為人處事的基本之道。“信義”實際上是一個人對自己言行負責任的倫理規范,基本內涵包括“信”和“義”兩個方面。“信”主要指取信于人,信任他人;“義”,道也,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作為一名一線的老師,我認為“信義”,首先要求老師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素養。范仲淹曾說,“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二字,承載了教育的希望,也承載了國民意志薪火相傳的崇高使命。
從“先生”到“老師”,不管稱呼如何改變,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工作者在整個歷史環境下所承擔的對于教育的歷史使命從來不會改變。如今,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傳承了“先生之風”,在宏大的歷史變遷中,繼承“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開創充滿人文關懷與素養的文明未來。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稱,教育本質上是理想者的事業。我們這些正在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應以理想之情面對這份事業,以虔誠之心面對這場修行。“教育是一場修行”,是筆者從事基層教育工作多年最深切的感受。 對于“修行”的解釋,詞典上說,即修煉自己的言語、行動,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的客觀存在,為了實現自主進化這一目的而主動對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約束的總稱。而這里所說的把教育當做一場修行,一方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狹義的教學過程的中,用互動的教與學,對自己的知識體系、教育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的更新與創新;而另一方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廣義的教學活動中,提升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身體力行,肩負起對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中找到生命的態度與意義。
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面臨著“破壞自然環境”與“戰爭沖突”這兩項災難,而教育是實現自我救贖的唯一途徑,從某個角度揭示著教育的修行理念,只不過這里的對象不僅僅是微觀意義上的教學工作者,而是所有參與廣義教學活動的個體。
在全球文明發展的大格局下,在中國教育面臨改革與轉型的大環境下,無論教育往哪個方向發展、向哪個層次深入,最終都將落實到每一位教學工作者的具體教學活動中。由此看來,所有教學工作者都將成為教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古往今來的例子,信手拈來,如元朝親訂《八華學規》、學識淵博、為學嚴于律己、淡泊名利,以個人終身不輟的設壇講學,“從學之士,近如荊揚吳越,遠自幽冀齊魯”的許謙;又如將生活教育的理論運用在培養“人才幼苗”的實踐中,使自己創辦的育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株奇葩的陶行知,種種事例不勝枚舉。
循著教育先賢們留下的寶貴探索足跡,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自我修行,以燃燒的熱情、以豐滿的智慧、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力和創造力,在教育一線為教育工作畫下獨特而鮮明的個體意義。
第一、以坦然面對寂寞為學生示范風骨與風度。
大多數人喜愛熱鬧,而不善于寂寞,更以寂寞為恥。對寂寞坦然甚至以其為樂,這既是大眾與大師的區別,也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重要因素。
由于教育工作本身所肩負的使命加上社會、家長、學校、學生的殷殷期待,教育工作者需要長期辛勤耕耘,需要面對繁瑣與疑難,更需要承擔壓力與責任。這樣的定性,注定教育工作者應以純凈的熱愛和天真的勇氣來詮釋教育的內涵,這同時要求了教育工作者應避免趨俗趨利,抵御實利主義、實用主義、市儈主義的侵蝕,坦然面對寂寞,潛心為學,為學生示范風骨與風度。
錢理群教授稱:“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甚。”當然不僅僅是大學,在中小學教育階段,這樣的理念已經根深蒂固。以社會層面定義的“成功”為教育目標,將不僅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會培養“偽利他主義者”等等道德與精神文明匱乏的主義信奉者。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我們留什么樣的世界給后代,關鍵取決于我們留什么樣的后代給世界。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捫心自問的問題。
而對于這個問題,在研究上提倡大(養成浩然之氣)、剛(見義勇為)、中(允執其中)、正(不偏不頗)的精神;在教學上勉勵學生做學問要注重“主動”、“自己去研求”、立志勤學、砥礪品行,將來服務社會;在日偽面前一身凜然正氣的著名教育家杜佐周已經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參考答案”。
第二、以專業素養為學生提供學問坐標。
教師,“不惟指教人知識讓人考試不掛科之人,更指言傳身教以處世立身之人”。著名教育家柏拉圖在公元前即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后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后得出結論。他認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要善于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后“茅塞頓開”,喜獲“理性之樂”。
只按照教學大綱將書本知識填鴨式灌輸于學生令之考出好成績不能稱其為教師的專業素養,至少不是全面意義上的專業素養。作為教師真正的專業素養,應是提倡探究性學習,以獨立、理性的啟發式誘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應是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散思維、開拓創新,為學生提供學問坐標和技能營養,令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思,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學有所能。《老子》中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喻示的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真正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敢于在繼承師之精華的同時去其糟粕,敢于思考,敢于挑戰權威,而不僅僅是對老師言聽計從、唯唯諾諾,只接受不吸收轉化知識的乖寶寶。在這一點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為我們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他的“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不僅給學生以警醒,更給教師以警示。
第三、以創新的勇氣和實踐為學生個體成長開辟獨立的空間。
社會環境、教師、學校、家長、學生等等因素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關系,這種關系成為了相互作用形成了學生“被學習”的推手。教師在這個系統里承擔著多角度連接的角色,如何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有發自內心的強烈學習的意愿,有多樣化的選擇,將成為需要用教育智慧解決的一個重要命題。
因材施教,是2500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已經采用的教育方法。他在教學實踐中以培養自覺性為中心,注意個體差異,根據不同的智能發展和個性特點進行教學,成功引導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在當代教育環境下和教育資源的分配下,雖說能做到因材施教已實屬不易,但是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除了因材施教,更要開辟一個使個體成長的獨立空間,這個獨立空間將反作用于因材施教的成效。
獨立的空間并不是摒棄一切外在因素的力量,而是動用一切力量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贏得空間和方向感。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到十二、三歲還沒有自己興趣和愛好,教師就要擔心他將來成為一個平平庸庸的人。這樣的情況和這樣的學生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比比皆是但卻并沒有成為我們所擔心的問題,而沒有發現問題比問題本身更可怕。
所以教師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強對于當下問題與矛盾反思和研究,要具備創新的勇氣,更要具備創新的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風格,成為對學生滿腔熱情,對教育事業滿腔敬畏的教育工作者。
相較于教育先賢,深感自身不足,教育是一場修行,應永不放棄對教育智慧的修煉,終身學習。
(作者單位:婺城區沙畈小學)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