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婺城區乾西鄉湖頭村有一支義務消防隊,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是全鄉百姓的消防衛士,深受百姓贊譽且其事跡屢屢見諸報端。如今,群眾生活水平提高、防火意識增強,火災發生率已經大大降低,這支義務消防隊是否仍然“拉得出、打得響”?昨天,記者就此展開了采訪。
30多年前乾西義務消防隊手寫、手繪的消防制度、消防圖,如今已成村里民俗館的藏品。
不忘初心,他們依然是“水火英雄”
“我們的義務消防隊成立于1983年12月,傳承至今已有32年。近年來,農村火災少了,可我們的隊伍依然時刻處在‘備戰’狀態。而且都說消防員是水火英雄,沒有火的時候,我們也沒有閑著,防洪排澇、抗旱救災、‘五水共治’、潔美環境……我們的義務消防隊員們仍然是沖鋒陷陣的好戰士!”提起村里的義務消防隊,湖頭村黨支部書記陳加平深感自豪地說。
記者了解到,這支義務消防隊雖然一開始就由湖頭村村民組成,但30多年來,一直服務全鄉百姓,所以從成立之初就冠名為“乾西鄉義務消防隊”。至今,他們依然不改初心,為乾西乃至婺城發展貢獻力量。
湖頭村分管消防工作的支委委員黃益明,至今清楚記得去年初的那一番忙碌。當時,全省“五水共治”現場會在金華召開,長湖被列為現場會上的垃圾河治理觀摩點。作為長湖整治的重點鄉鎮,乾西鄉全民動員,全力推進長湖轄區段的治理工作。與此同時,為了在全省人民面前呈現一個更潔美的鄉村環境,維護婺城乃至金華的良好形象,該鄉還在清潔美化環境方面下足了功夫。由此,湖頭村的義務消防隊成了道路清潔的“突擊隊”。二環西路、長湖路、工貿街……寒冷的冬天,他們加班加點,將全鄉各條主干道路用消防水槍一一沖刷干凈。“目前,我們的消防隊共有12名隊員,新老隊員參半。那一次,每個人都積極參加了路面清洗。正是大冬天,可每次工作結束,所有隊員身上都是濕的,又是泥水又是汗水。”黃益明回憶。更讓他感動的是,他曾問過隊員們“累不累”。隊員們卻都憨憨地笑笑,有人說:“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事,應該的。”也有人說:“平時家里要來客人,我們還要搞搞衛生呢。這次全省的領導和客人來乾西,要讓他們覺得乾西環境不錯,作為乾西人,我們臉上也光彩。”
說起來,近些年,這支義務消防隊為湖頭的村莊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村莊環境整治、綠化養護、抗旱救災等工作中,都能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另一方面,他們還是全鄉防洪排澇工作中的排頭兵。
黃益明告訴記者,乾西鄉西片區域與蘭溪交界,地勢較低,在婺江和馬淤溪的防洪堤壩加高之前,老百姓每年都深受洪澇災害之苦。一旦哪里發生洪澇災害,義務消防隊往往隨叫隨到。“我們有設備,隊員們又肯出力,所以排澇、筑壩都能發揮作用。”黃益明說。61歲的老隊員于寶芳,至今對前些年的一次抗洪搶險行動記憶深刻。“那一次,婺江決了一個小口子,幸虧發現的早,我們消防隊和村里的民兵一起趕了過去,在兩三個小時內用砂袋堵上了缺口。當時已是半夜,缺口堵上之后,其他人都回去休息了,留我和幾位消防隊員守著。這一守就守到了天亮。看著水位開始下降,我們一下子就松了勁,直接倒在江邊的大樹下,呼呼睡了過去……”于寶芳回憶說。
據悉,該義務消防隊熱心服務百姓的名聲至今不減。一年前,賓虹西路百事達石材市場旁的立交橋下出現嚴重積水,婺城相關部門便直接找了該義務消防隊,請他們幫忙排水。隊員們二話不說,帶著設備趕到現場,很快排清了積水。
當然,作為一支消防隊伍,隊員們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滅火搶險。“這些年,農村火災少了,但我們依然要時刻做好準備。為了時時做到整支隊伍‘拉得出、打得響’,我們至今仍時不時參加消防業務培訓,不定期組織開展演練,確保每位隊員都能有過硬的滅火技能。”該義務消防隊隊長趙寶貴表示。
無私奉獻,被百姓譽為“滅火之神”
作為一支消防隊伍,滅火救災是本職。雖然眼下隊員們已經很少有機會參與滅火,可對那些老隊員來說,曾經那一次次與火魔的戰斗,始終珍藏在他們的記憶里。當然,佐證這些記憶的,還有收藏在該村榮譽室里的那數十面錦旗。這些錦旗,有政府部門頒發的先進集體榮譽,但更多的是老百姓送來的“人民衛士”、“滅火之神”等各種光榮稱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農村還是以土木結構的房屋為主,加上家家戶戶燒鍋灶,家里往往儲備著成堆柴火,不小心濺點火星,往往就引起火災了。那時候,交通還沒那么發達,農村發生火災,等城里的消防官兵趕到,往往損失已經很大。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這支義務消防隊。那些年,我們的的確確為乾西全鄉的消防滅火工作發揮了很大作用,甚至隸屬蘭溪靈洞鄉的煙溪村,因為與乾西交界,我們也會趕去救火。我記得,最多一年,我們一共出動救火14次。”趙寶貴回憶說。
記者了解到,曾經,這支消防隊伍被人稱為“傻瓜消防隊”,因為所有隊員參加滅火救災都是無私奉獻的。于寶芳是隊里的水槍手,也就是握水槍頭的位置。因此,每次滅火都是他離火源最近,燒傷、燙傷是常有的事。可他從來不抱怨,每次都在任務結束后回家,自己抹點藥膏了事。而即使是這些藥膏,也都是自己出錢。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樂此不疲。他記得有一次,他在田里干活,突然聽到火災警報,向四周一觀察,他發現鄰村上陳有火災情況。“從田里直接去上陳更近。”這個念頭閃現的同時,他就跳上了田梗,赤著腳撒腿就跑。直到救火結束,他才發現自己的腳上已經多處被刮破了。此外,作為水槍手,他每次參加滅火行動,結束時總是渾身濕透,“夏天還好,如果是冬天的話,回家路上總被凍得簌簌發抖”。
事實上,在這支消防隊伍中,每個人都是于寶芳。趙寶貴家里有一輛躍進卡車,一有災情,他總是貼油貼車貼人,毫無二話。還有隊員聽到警報后立即從田里趕回來,結果發現大家已經走了,仍不放棄,騎上自行車奮力追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救火時所有隊員都“拼命上”,可一旦救火結束,受助者提出請他們吃飯,他們又往往“努力退”了。“發生火災,肯定會有損失。這種情況下,即使對方誠心邀請,我們也不會有心情留下來吃喝,所以每次都直接拒絕了。”趙寶貴告訴記者。就是這樣一支“傻瓜消防隊”,在那樣的年月里卻得以不斷壯大,從成立時的十八九人,發展到了最多時的30人。
更難得的是,隊員們的“傻瓜”精神還帶動了家屬以及周圍百姓。那時候,發生火情而在家隊員又比較少的情況下,其家屬、周圍百姓都會一擁而上,全力幫忙。“很多次救火,我們的老婆孩子,周圍看家的老人都跟著一起跑,抬機器、拉水管……能做的事情他們都搶著做。”趙寶貴感慨地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