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歲的趙寶貴,在乾西鄉義務消防隊成立的32年來,始終是其中的主力隊員。如今,他又成了這支隊伍的隊長,肩負起“領頭羊”的重任。昨天,記者在湖頭村消防設備室見到了正在檢查機器的趙寶貴。從他不多的話語,以及和他并肩作戰的幾位隊員描述中,記者感受到了他對消防公益事業始終如一的熱誠。
個子不高、又黑又瘦,這是記者第一眼見到趙寶貴的感受。深入了解才知道,這個其貌不揚的大伯,不僅是一位技術優異的老駕駛員,還熟練掌握著各類消防器械使用技能。“這32年,我一直是消防隊的駕駛員和機械手,如果不熟悉業務,那不是耽誤事兒嗎?!”對此,趙寶貴憨憨地說。
趙寶貴在檢查消防機械設備
跑運輸的他,成了消防隊的“多面手”
湖頭村文化員沈爭鳴,對村里這支義務消防隊有著深入了解。他告訴記者,30多年前,正處壯年的趙寶貴家庭條件比較好。當時,他家置辦了一輛躍進卡車,以跑運輸謀生。“寶貴家就在湖頭村老禮堂隔壁,而義務消防隊成立后,所有消防設備都放在老禮堂。因此,一旦哪里出現火情,只要寶貴在家,就會被‘征用’人和車,既運設備又載人。于是,他自然而然成了這個消防隊里的一員。”沈爭鳴回憶,“我記得,寶貴的車子被‘私車公用’了兩年左右。這期間,他都是‘貼人貼車’,連油錢也是自掏腰包。后來,因為這支消防隊名氣日盛,附近一家企業便將一輛舊卡車送了過來。此后,寶貴才用起了‘公車’。”
事實上,趙寶貴一直在這支消防隊中身兼數職:既是駕駛員,又是報警員,還是機械手。他告訴記者,30多年來,僅報警器,他就先后操作了三個種類。據他介紹,第一種和第二種報警器分別為手搖式、電動式,會發出尖利的“嗚嗚”聲,聽到聲音的消防隊員便立即趕來集合。因為當時報警器都放在老禮堂內,所以除了趙寶貴不在家的情況外,其他時候都由他發出警報。之后,村里又在一座15米的高塔上安裝了一個報警器,由老禮堂附近的乾西鄉郵電所負責操作按鈕拉響警報。不過,幾年后,這個郵電所被撤銷,警報按鈕又裝進了趙寶貴家。2000年以后,電話、手機逐漸普及,報警器被自然淘汰,趙寶貴和家人才脫離“報警員”身份。
另一方面,三四十年前的駕駛員都懂一些汽車修理技能,對機械比平常人更了解一些。因此,消防隊便將他安排在了機械手的崗位上。也就是說,一到火災現場,他需要以最快速度找到水源,啟動發動機并確保機械正常運轉,源源不斷地提水滅火。
面對委屈,他總是輕輕放下
說起來,作為機械手的趙寶貴,在火災現場從沒有沖到最前的機會,因而“受傷的時候比別人少”。可是,這個崗位卻是“首先受氣”的崗位。“火災不是天天有的,所以設備有時候會長時間閑置。寶貴很盡職,經常檢查和保養那些設備,而且每個月至少一次會叫上隊友幫忙,將機械抬到村里的西湖邊進行試操作,確保正常使用。”該消防隊老隊員于寶芳表示。盡管如此,在幾十年的救火中,仍出現過幾次機械問題,“發動機突然就發動不起來了”。趙寶貴至今記得,有一次在鄰村救火,因為發動機遲遲不能發動,數十人圍著他破口大罵。如今回憶當時的心情,他坦言:“委屈肯定是有的,可更多是著急,一門心思想早點把機器發動起來。再說了,別人家里著火了,心急如焚是肯定的。這時候,人脾氣一急,自然不會考慮我們是不是義務幫忙,直接開罵了。這樣想想,委屈也就淡了。”
當然,這樣的無私奉獻也有許多快樂。每次有人感謝他們,請他們吃飯,或者給他們送錦旗,趙寶貴和他的隊友們總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盡管他們總是推掉那些吃飯的邀請。
農村火災少了,他帶著隊員成為“治水英雄”
如今,農村已經極少發生火災,可趙寶貴并沒有閑下來。一方面,他作為隊長和老隊員,經常會給新隊員講講滅火知識、機器設備操作技能等內容,盡心“傳幫帶”工作。另一方面,他和隊員們又走上了“治水英雄”的新路子。“滅火需要和水打交道,防洪排澇、抗旱救災也與水打交道。我們有這些提水設備,當然要繼續發揮作用。”趙寶貴說。
顯然,對他的“操心”,湖頭村負責消防工作的支委委員黃益明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去年初,為迎接全省代表來金華參加“五水共治”現場會并觀摩長湖垃圾河整治情況,乾西鄉在大力推進治水工作的同時,還在清潔美化環境方面下足了功夫。當時,湖頭村的義務消防隊成了道路清潔的“突擊隊”,用消防水槍將全鄉主要道路進行了一一沖洗。“那時候,寶貴摔傷腿沒多久,腿傷未愈。我們勸他在家休息,可他說,那些機器他最熟悉,自己去放心。所以那些天,他一直瘸著腿堅持在工作一線。讓我們這些村干部很受感動,也更提升了干勁。”黃益明感慨地說。
而面對村干部的“點贊”,趙寶貴卻顯得有幾分靦腆:“既然村里、鄉里用得上我,我當然要出分力。再說,我雖然年紀大了,可能幫大家做點事,心里高興。而且我的老伴和子女都很支持我做這些事,所以只要身體允許,我愿意一直在消防隊干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