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在2015年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目前農村文化禮堂還存在內容比較單一、利用率不高、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離“精神家園”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筆者以為,這與一些農村文化禮堂隊伍建設的脫節和薄弱不無關系。因此,結合近年來參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的所感所悟,在如何加強農村文化禮堂隊伍建設及其建設的主要方向與基本模式方面,作深入的分析與思考。
一、農村文化禮堂隊伍建設至關重要
毋需諱言,一些地方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由于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確實導致農村文化禮堂出現了內容設置單一、活動開展偏少、場所利用率低、參與人氣不旺等普遍現象。但是,真正致使農村文化禮堂很少開展活動,或者不能持續正常活動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村文化禮堂隊伍建設的脫節或說是薄弱。殊不知,農村文化禮堂是農村基層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擔負著黨的方針政策貫徹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先進思想道德文化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現代科學技術傳播、健康生活知識普及等歷史使命,所以必須有多種層面的骨干隊伍的活動支撐,才富有生命活力,完成從“文化樂園”到“精神家園”,從“集聚人氣”到“凝聚人心”的目標提升。
農村文化禮堂隊伍應該是組織各種活動的策劃隊伍、宣傳講座的宣講隊伍、編創文藝節目的創作隊伍、引領文體活動的文體隊伍、保障正常運行的管理隊伍以及社會文化志愿者組成的服務隊伍等各方面的隊伍。這些隊伍如同人體身上的五臟六肺,不可缺失,然而當前不少農村文化禮堂恰恰正是少了這些關鍵“器官”。由此可見,農村文化禮堂的隊伍建設至關緊要,應該成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二、農村文化禮堂隊伍建設主要方向
既然農村文化禮堂隊伍處在激活農村文化禮堂功用,確保農村文化禮堂持續運行的重要位置,那么,把握好農村文化禮堂隊伍建設的方向就顯得尤為關鍵。根據農村文化禮堂的性質、任務和特點,其隊伍的建設和發展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向:
1.本地本土方向。因為來到文化禮堂參與活動或說受教育的都是當地農村的農民群眾,所以為其服務的隊伍組成人員也應來自本地本土為主為宜。可以從熱衷公益事業,喜愛農村文化的當地鄉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以及農村干部、道德模范等群體中選拔人員,組成策劃、宣講、創作、文體、管理等方面的隊伍。建立起一支支本鄉本土的永遠撤不走的駐堂隊伍,從而增強農村文化禮堂的自身運轉能力和活動的經常性開展。
2.鄉音鄉情方向。鄉音鄉情是拉近感情距離的便捷方法,也是農村文化禮堂隊伍發揮更好作用的有效途徑。例如婺城區蔣堂鎮開化村在文化禮堂建設中建立的由本村黨員干部、退休教師、模范人物組成的鄉音宣講隊,不僅在“善美講堂”內宣講,還走向村街小巷、農戶家里宣講“三改一拆”、垃圾分類等工作,為改善該村的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進作用。實踐證明,鄉音鄉情更能打動群眾心坎,有利于提高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草根草星方向。農村文化禮堂隊伍建設倡導草根草星特色,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婺城區蔣堂鎮的澤口村,由于村民歷來愛看愛唱婺劇,就在文化禮堂建設中組建起婺劇表演隊和婺劇節目創作組。表演隊和創作組的“草根草星”們,結合當前農村新變化,創作上演了《碧水情》、《婆媳喜唱新農村》、《老有所養》等婺劇小戲、表演唱節目,大受村民歡迎。事實證明,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建立起來的草根草星隊伍,更能得到農民群眾的認同,激發他們的親切感與信任度,有利于增強農村文化禮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精才精藝方向。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互聯網更新換代進入千家萬戶后,農村文化禮堂隊伍自身的文化藝術水平也應隨之提升和提高。農村文化禮堂的隊伍建設應在堅持鄉土特色的同時,還要積極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提升措施。即:請專業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進來輔導,送各類文化骨干出去培訓。切實提高文化禮堂隊伍的自身才藝及管理水平,有利于農村文化禮堂的持續、長足發展。
三、農村文化禮堂隊伍建設基本模式
在開展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的實踐中,各地結合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傳統、群眾需求以及資金條件等因素,創建了許多隊伍建設模式,但歸結起來,基本模式應具有如下幾種:
1.策劃型模式。農村文化禮堂無論在制定全年、近期工作上,還是在組織宣講、演出、禮儀、展覽、比賽活動前,事先都應該有一套完整的計劃和詳細的方案,以確保工作的逐步實施和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因此,需要從村干部、各類退休人員、鄉土文化能人中選擇有一定文化創意能力的人員組成策劃團隊,負責整個工作計劃和各項活動的謀劃工作。
2.宣講型模式。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情操與現代科技文化水平。因此,需要從先進黨員、優秀干部、道德模范、致富能人等群體中挑選有一定影響力和演講水平的人員組成宣講隊伍,擔負形勢政策宣傳、法律法規培訓、核心價值觀培育、致富技能傳授、傳統文化繼承以及健康生活知識普及等方面的宣講任務。
3.創作型模式。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和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不斷加強,農村面貌與農民思想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因此,需要組織一些有一定文字功底的業余作者成立農村文藝創作組,為當地農村文藝團隊及時提供豐富多彩又健康向上的演唱資料。
4.引領型模式。由于農村環境的相對封閉,農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表露也相對滯后,特別是在參與文體活動之初,有一種放不開手腳的拘謹,從而影響群眾性文體活動的廣泛開展。因此,需要發現、動員、培養一批性情開朗、性格開放并愛好文藝、體育活動的積極分子,率先組成各種文體骨干隊伍,引領、帶動農村文體活動的全面開展,讓廣大農民群眾在活動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5.管理型模式。農村文化禮堂活動涉及面廣,參與人員多,具體事務雜,要保證農村文化禮堂的常態長效運行,其各項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需要物色一些富有責任心和懂電腦、電器知識的熱心人,組成管理隊伍,負責場地的維護、設備的維修、活動規章的制訂以及安全的宣傳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確保農村文化禮堂的正常開放和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
6.志愿型模式。為加快農村文化禮堂向前發展,倡導社會力量辦文化,實現“匯智聚力、共建共享”的農村文化新局面,農村文化禮堂還需要廣泛吸納群眾性組織的代表、鄉賢達人、宣傳思想文化部門的專業人員以及大力支持農村文化發展的熱心人士等骨干力量,組成社會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參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謀劃指導、工作統籌、活動開展和經費管理等工作,借此拓寬農村文化禮堂的發展視野,不斷順應時代前進的步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