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禮堂該怎么定位,該怎么建?白龍橋鎮天姆山村通過一步步摸索、探討,結合村里的實際特色,充分整合和傳承婺劇文化、茶文化與善文化,集學習、交流、娛樂、服務四大功能為一體,用富有農村生活氣息以及貼近農民實際生活的方式,為本村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8月26日上午,婺城區宣傳部一行人來到天姆山村視察文化禮堂建設工作,在白龍橋鎮天姆山村文化禮堂建設現場,記者看到工人正忙著粉刷墻面、搭建背景、清理長廊,而在一旁的展廳內,村委們正將村中一個個大木箱子搬了進來。打開箱子一看,原是許多天以前,村委們從村民家中、原婺劇團中搜集來的婺劇服飾、鑼鼓、刀具等道具。
該村村支書徐建新告訴記者,通過前期的資料整理與道具搜集,如今文化禮堂建設工程已經萬事俱備了。展廳里的道具用的是最古老的制作方法。服飾上的花紋都是由村里的匠師親手畫上去的,而刀具、燈飾則是用純實木打造,上面精美的花紋都是師父一個個刻上去,每個都至少有30年以上的歷史。雖然賣不起錢,但是對天姆山的村民來說,這些都是無價之寶。天姆山村通過展示婺劇文化的方式激蕩起這個小村落的前塵往事,讓村民重拾了消失多年的婺劇夢。
村里的婺劇團由來已久,解放初時,村里20多位年輕人出于對婺劇的熱愛,買來了全套道具,組建了婺劇團。那時的婺劇是農民演,農民看,農忙時戴上笠帽,農閑時穿上戲裝。婺劇團頗受村民歡迎,村民們日子雖過得貧苦,但精神卻很是富足。村里76歲老人徐海星是婺劇團的第三代團員,他告訴記者,自己入團時年僅19歲,懷著對婺劇的喜愛,跟團里老一輩的師傅學習《紅燈記》、《牛頭山》、《相府招親》等一些經典古式唱腔的婺劇,經常在村里隔三差五地表演,起初很是熱鬧,團員從20多名增加到了40多名。后來在一次外出表演團中的一個鼓手發生意外去世,就這樣婺劇團漸漸落寞,村里開唱婺劇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現如今,天姆山村的1898人中60歲以上老人就有400多人,那些老一輩的村民們聽到婺劇還是會嘴邊哼著,朗朗上口,道出了揮之不去的婺劇情懷。徐海星說,村里這段有著婺劇文化的村史,通過文化禮堂的方式展現,讓后人知曉,這樣很好,大家都打心底里高興。
除了將傳統婺劇文化帶進文化禮堂展陳館,天姆山村還將村中引以為傲的綠茶生產基地利用起來,以采茶、品茶、購茶、圖片展等茶事活動,不斷濃厚茶文化氛圍,不斷弘揚天姆山村的茶文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