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婺林畫社,青年書畫家陸國飛正拿把小剪子,給畫室的幾盆小草修剪一番,剪完之后,他會用清水將新葉和盆仔細清洗一遍。陸國飛說,這種小草叫做菖蒲。
菖蒲在古人心目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能是為了體現這種重要性,古人將農歷四月十四定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之,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陛牌堰有自己的月份,農歷五月被稱為蒲月。
對于菖蒲的種植,陸國飛總是有些得意:“不少朋友見我菖蒲種得好,便來討種,結果大多把菖蒲給種死了。而我,別的東西都種不好,只有菖蒲,沒一盆死掉,反而越來越茂盛。金農寫過詩,說‘莫訝菖蒲花罕見,不逢知己不開花’?礃幼游液洼牌阎g有著特殊的緣分!
而這種跟菖蒲的緣分,源于很多年前的一次意外造訪。兩年前,他去景德鎮畫瓷訪友,在朋友雅室中,陸國飛瞥見桌上擺著一個素雅的紫砂盆,盆里則種著一種細葉的草,那會兒剛好傍晚,花窗外的陽光照在菖蒲上,他瞬間就被迷倒了。一問朋友,得知是菖蒲。他忽然記起以前經常在古人的書畫作品中看到菖蒲,自己也曾畫過,都沒往心里去,如今見到實物,更覺動人。當天,就纏著朋友帶到山澗去尋蒲。
從此,陸國飛便開始了他與菖蒲的緣分。
而近日接到滿堂書畫博物館舉辦“滿堂之友菖蒲盆藝書畫展”通知,在結識了種植菖蒲的專家后,才開始真正地認識到菖蒲,石菖蒲三種,一金錢蒲、一虎須菖蒲、一野生石菖蒲。著名畫家潘天壽先生是當代畫壇巨擘,其作品凝練老辣。而他的《菖蒲八哥圖》少為人提及,它充分體現了潘天壽的用墨技巧和清新簡約的構圖風格。其蒲草和禽鳥之作,深得朱耷之意趣,只是所處時代不同、心境不同而已。今人作菖蒲畫,或工筆或寫意,既形成強烈對比,又和諧地躍然有生機。菖蒲是文人書房清供上品,在清至民國的清供圖中多有所見,宜入畫,也宜入詩。如今案頭各類文房羅列,又添菖蒲,清香綠意,把玩之余遙想古人情懷,令人生歡喜心,亦有脫俗意。石菖蒲更為文人所喜愛,且多有吟詠詩作傳世,記憶最深的是趙孟堅《種石菖蒲》:少年眼力健觀書,卷裹千言一覽無。官事簿書昏惘惘,效尤石上種菖蒲。
在自己摸索怎樣種植菖蒲的過程中,陸國飛感覺種植菖蒲用古代石盆最相宜,最有古意,惜菖蒲株形小,手邊沒合適的,于是選購了幾個紫砂小盆與營養土先植上,才剛裝盆,就發現愈加好看,又向養蒲名家陳啟加老師請教如何養護,略作記錄。種植時最底下鋪砂,再是泥炭土、珍珠巖一比一的份,然后是加腐殖土,成各占三分之一的混合土,保持疏松的土質,若上面全用泥炭土會太松,壓不實,澆水會跑。栽后澆足水,置于陰涼處,保持濕潤,放置于早晚有散射光照的濕潤處為佳。日常澆水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宜,澆水過多,易造成葉黃。若非天氣干燥,大約兩日噴灑葉子一次水就行,夏季氣溫高,可酌情增加,夜間讓其沾露水,可保持翠碧。另虎須菖蒲需修剪,到夏季剪短葉叢,可使新葉繁茂而顯細小,讓株形美觀,達到理想的觀賞效果。
菖蒲雖然只是一種小草,說好種,也難養,把菖蒲養死的也大有人在。陸國飛說:“主要還是得摸清菖蒲秉性脾氣,它喜陰,不要長時間曬太陽;它喜歡濕潤,不要讓它斷水;它喜凈,要保證水源的清潔干凈和空氣的流通。他需要有適合它的環境,喜歡它,了解它,愛它,最后才是占有它,就像當戀人似的,用心對待它。”
近年來,多肉植物的種植成為一種時尚風靡開來,菖蒲作為另一種小眾盆景,更像是一位隱跡山林的高士。同樣喜歡菖蒲的資深藏友、書畫家陳啟加早就有個想法,就是策劃舉辦一個菖蒲文化展,主要包括展示金華的菖蒲愛好者種植的不同品種的菖蒲、各式各樣的菖蒲盆、歷代菖蒲書畫作品,以及以菖蒲為主題的書畫筆會等等,使更多的人了解菖蒲、喜歡菖蒲。而這一想法,終于在今年9月得以實現。滿堂之友菖蒲盆藝暨菖蒲書畫展于9月在飄萍路開展,籌備階段,陳啟加精選蒲品50余盆盆藝及書畫佳作10余幅奉展,此外在展覽開展第一天,他還舉辦賞蒲養蒲講座,與觀眾蒲友互動交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