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一位普通的鄉鎮干部,一位腳踏實地的老黨員。老陳明年就要退休了,但他卻用了他38年的無悔奮斗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腳踏實地把事做好”,這是當初的小陳入黨時的初衷,也是如今的老陳用近四十年朝夕書寫的承諾。
他的名字叫陳增堯,蔣堂鎮農技員,在集鎮辦工作。
用行動和真誠詮釋責任
在調來蔣堂鎮之前,老陳用他的雙腳丈量過沙畈鄉的每一寸土地,到了蔣堂鎮之后,老陳把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踏實肯干的作風帶到了這里,他堅持每天早晚各一次地騎著電動車繞著集鎮轉,看看有沒有問題,聽聽群眾的聲音。
老陳出門的時候總是裝備齊全,他隨身帶著鋤頭、鐵耙和鐵鉗,見到哪里有活就在哪里停下。事無大小,老陳總是親自上陣,時常有人跟他說:“集鎮衛生難管難做,有垃圾你不必自己去清理,發現問題讓鎮里找人去做就行了。”面對這些聲音,老陳的回答總是如此簡單:“找人做要出錢,能為公家節省一分是一分。盡量做到減少開支,能省則省,能自己動手就自己動手。”
集鎮衛生難管難做是事實,每一個鄉鎮集鎮的環境衛生管理都缺不了一個“老陳”,他總是能在走村入戶的途中發現并解決各種問題。垃圾中轉站排水孔堵了,老陳撿根木棍捅一捅;路上有散落的垃圾,老陳隨手撿起放進垃圾桶;小水溝長雜草了,老陳就跳進去理一理;發現運垃圾的“可疑車輛”,老陳一路“跟蹤”以防其隨意傾倒。這都是一些小事,可是,這一件件的小事老陳卻做了38年,“把群眾所思所盼的事情做好”是他刻在腦子里的一句話,并永遠記著。38年的滄桑歲月啊,那得有多大的變化,可一如既往的是老陳的堅持,他履行著他對黨和群眾的承諾,這是一座豐碑,代表著一種精神,象征著一種境界。
用耐心和細心樹立口碑
從2009年5月到集鎮辦工作以來,老陳發現集鎮管理難度相當大,因為集鎮范圍廣,事情多,而集鎮的面貌直接關系到蔣堂鎮的形象,老陳就針對發現的問題列出了解決方案和時間表,一件一件去落實。當時,八一路上流動攤販特別多,亂擺攤位、車輛隨意停放的現象十分嚴重,在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下,集鎮辦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整治行動,陳增堯帶頭挨家挨戶做工作,受到不少冷遇,“集鎮不整潔,我臉上無光,”老陳說,“寧愿脫皮掉肉,不愿集鎮落后。”沿街很多店主們看到老陳苦口婆心勸說流動攤販,都覺得自己亂擺攤占道經營確實不好,沒等老陳走到,都自覺整理了攤位。
去年,鎮新建的垃圾中轉站投入運行。當時正值全區各鄉鎮的環境衛生整治如火如荼地開展,垃圾清運公司業務繁忙,時常清運不及時。垃圾中轉站垃圾堆積如山,這讓老陳很頭疼,他怕萬一垃圾中有未完全熄滅的煤球,就可能引燃成片垃圾。于是,一方面他聯系垃圾清運公司要求其及時清運垃圾,一方面自己也時不時到中轉站檢查。有一天,老陳剛轉到中轉站突然發現濃煙滾滾,真是著火了!老陳當即聯系其他干部接消防管滅火,自己則孤身沖進正在燃燒的垃圾堆中,用隨身帶著的鋤頭劈開一條隔離帶以防火勢蔓延。在滾滾濃煙中的老陳才鋤了兩分鐘,就感覺氣短胸悶,頭重腳輕!所幸其他干部及時趕到,一齊撲滅了大火。同事對老陳說:“你這樣一個人沖進去太危險了!”老陳用滿是老繭的手糊了一把被濃煙熏黑的面頰,答道:“萬一火勢失去控制才是真危險,可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陳增堯總是這樣,把公家的事當做自家的事,把群眾當做自家人,不辭辛勞,責有攸歸,克己奉公。一天下班后,老陳在晚間巡查過程中發現有一排路燈不亮了,他心中產生了疑惑,再經仔細查看發現,原來是卸樹木的車輛弄斷了電線,斷了的電線就躺在路邊。“太危險了,萬一有群眾不小心碰到將會造成觸電事故!”老陳果斷采取緊急措施,聯系相關單位斷電,連夜將電線修復。
陳增堯在干部群眾中口碑極好,領導常表揚他,同事總稱贊他,群眾都夸獎他。他謙虛道:“我只做了幾件該做的事,當不得夸。”老陳剛調到蔣堂的時候,時任沙畈鄉黨委書記程繼軍和鄉長郭凌燕一齊把老陳送到蔣堂,臨別時勉勵老陳再接再厲,在工作中多多幫帶年輕干部,讓年輕干部多多學習老鄉鎮作風。可老陳還是保持著幾十年的習慣,沖風冒雨,起早貪黑,年輕干部們都跟不上他的節奏。
記者手記: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老陳為了工作盡心竭力,為了集鎮環境整潔,他半夜起來抓隨意傾倒建筑垃圾的工程車;為了群眾人身安全、車輛安全,每天查看有無破損的窨井蓋;為了給鎮里省錢,費心費力跟包工頭討價還價。這就是老陳,蔣堂群眾身邊的好干部、好黨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