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正確養生,因人制宜
說起“治未病”,大概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概念,甚至都沒有聽說過,俞虹告訴記者,“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后防復”幾個方面,通俗地說,“治未病”就是調養尚未患病的機體,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發生,或防治疾病的進一步加重,倡導人們注重預防保健。
冬季來臨,自然界寒氣旺盛,“金華一般是濕、寒為主,冬季很容易發生寒邪入侵體內而導致疾病,這時候人們應該注意防寒,以免寒氣損傷人體的陽氣,頭頂、口、鼻、肚臍、腳底、腰背部都是冬季特別需要保暖的部位,防止寒氣的入侵。美麗凍人不可取。”俞虹說。
俗話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冬天,不光要做好保暖工作,平時的飲食也要有所取舍。“很多人說冬天最舒服的就是吃火鍋,其實不然,冬天不能吃太多溫燥食物,火鍋中的辛辣都會引起上火。冬天可以多吃黑木耳、百合、山藥、蓮子、芝麻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食物。”俞虹說,“在冬天睡眠方面,講究的是早睡晚起,盡量避開陰霾的時候,對老人來說,在太陽出來后鍛煉最為適宜。”
說起感冒發燒,有人一個月一次,也有人一年一次,這跟平時的鍛煉固然有關系,跟自身的體質不無關系。俞虹解釋,根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人群體質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基本體質類型,除了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余體質為偏頗體質。
體質的不同導致每個人所將要患病的類型也有所不同,通過體質辨識,判斷出人體目前的體質類型,為個體養生、預防、治療疾病提供依據。進行體質調整后可以實現“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后防復”,所以說健康以體質為本,體質決定健康,這也是傳統醫學“因人制宜”的體現。
俞虹說,許多人覺得自己身體不適,但去醫院檢查卻沒有發現問題。其實已經處于亞健康的狀態,很多“慢病”的前期,常處于一種“臨界狀態無人管、臨界狀態無法管”的情況,疾病雖然還沒有發生,但已經出現了某些征兆,在疾病還處于萌芽狀態時,這時就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漸,防止疾病的發生。
采取措施預防疾病
亞健康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是指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在軀體方面可表現為疲乏無力、頭昏頭痛、心悸胸悶、睡眠紊亂、怕冷怕熱、易感冒等;心理方面可表現有情緒低落、急躁易怒、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應遲鈍等;社會交往方面可表現為不能較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等。
健康與疾病之間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中間可能存在一個“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治未病”則能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有效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同時,通過飲食、中藥、針灸火罐等中醫傳統方法對出現不適癥狀的亞健康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理,糾正其體質偏頗。
俞虹告訴記者,臨床上像中風之類的病癥,多數有先兆癥狀,如頭眩頭痛、肢麻無力、手顫等,如能及時發現,采取措施,就可以避免發病。還有一些發作性疾患,如哮喘病,當出現先兆癥狀時,或在緩解期時,預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發作或減輕發作的程度。
俞虹告訴記者,治未病中心通過對體質的辨識,對偏頗體質和健康狀況給予早期干預調理,中醫體質調理方法很多,包括經絡調理、四季養生及飲食調理、起居調理、灸法、刮痧、火罐、三九穴位貼敷、中藥膏方、中藥湯劑、音樂調理、運動調理、心理調理等等,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除了對亞健康人群進行針對性的調理,對于慢性病患者來說,也非常有必要進行中醫體檢。因為長期接受某種治療或服用某種藥物,必然會對體質平衡產生影響。通過中醫體檢,了解這種影響,及時進行中藥調理并配合平時飲食調理,對人體功能的一些變化進行主動性干預,就能達到既不影響治療,又能減少副作用傷害的目的。
據介紹,金華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成立于2007年,于2014年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增的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建設單位,承擔著整個金華地區養生保健示范指導工作。“平時除了在醫院坐診,我們工作人員還會經常參與全市的培訓,以及對社區、醫院相關骨干人員的培訓,多次下基層、鄉鎮為居民講解治未病的重要性,爭取讓居民能夠做到從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改變,達到預防慢性病的效果。”俞虹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